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调控加码以求主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4:0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中信证券陈济军马青

  到6月底,宏观调控总体上效果仍不显著。尽管货币、信贷增长趋势减缓,宏观经济的热度仍在继续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上加快,拉动工业生产、GDP增幅进一步攀高。投资品价格反弹也推动了工业品出厂价格的较快上扬,通胀的压力引人关注。

  下半年,宏观调控的目标没有变化,与年初的区别仅在现在的投资和信贷增长更快,调控的力度需要加大,需要加大调控力度,力争摆脱前期宏观调控的被动局面。

  中央严、地方松的问题需要解决

  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调控来看,发改委提出,下半年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严格审查各类拟建项目,同时要全面清理在建项目。这是从项目的源头来进行调控,归结起来就是看土地关口是否控制住。但是这一道闸门现在表现出的是中央严、地方松。国家发改委运行局负责人透露,目前全国投资机制出现管理断层。中央屡次收紧土地政策,但是地方执行尺度相对宽松,存在着项目土地边征边报、先征后报等违规现象。

  地方政府在土地政策上的表现,是地方深陷投资扩张冲动的明证。现在看来,前一阶段,土地政策的调控作用落实是不够的,效果不好。现在,纪检、监察系统介入,能否警示地方严格遵守国家土地政策,需要观察。

  信贷快速扩张的流向,很大的部分是项目投资。现在对项目的调控,地方政府不太配合。希望要寄托在信贷的控制上。两道关口,把住一道,调控就会起作用。

  那么,商业银行是否还会密切配合中央的调控呢?本来,商业银行如果是自主的市场主体,应该预见到现在的投资项目扩张是蕴含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信贷随之扩张当然风险也在增大,那么,对风险的度量会自我抑制其贷款行为。但现在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似乎还不健全,同时,还是官商双重角色。可能还有一种惯性思维,中央你调控,不能把商业银行伤着了。以往我们说,

房地产绑架了
中国经济
,现在也许也可以说,商业银行也在绑架中国经济或者中国政府。银行的信贷行为也有非市场的因素掺杂其中,因此,对信贷的调控,同样也需要依赖于行政手段了。

  目前这样的信贷、土地关口控制,存在与其他行政手段一样的问题。力度小,没效果;力度大,见效快,但难以维持。对被调控对象来说,很容易形成风紧则回避,风头一过,再出江湖的对策。所以,行政手段的调控只会收到暂时的效果。

  

宏观调控走到这一步,显然在博弈中已经处于弱势了。

  大力紧缩调控的可能性小

  我们判断,有关方面断然出台大力紧缩调控的可能性在近期相当小。

  一是调控路子的转变不易。“有保有压”的现行调控路子,在目前的情况下,压不狠,也压不住,只能达到经济热度不太过分的效果,运行结果则可能高出预期目标。以前“一刀切”的做法,回头来看,可能确实是深刻了解地方情况之举。但是,强硬的一刀切,固然是效果立竿见影,后遗症也是相当深远。不是万不得已,再次全面采用的可能性甚微。如果有全国“一刀切”的政策出台,恐怕也将是结构性的、集中于个别行业的措施。

  二是当前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滨海新区开放开发,东部还要领先发展,无一不是推高经济热度的举措,这是“十一五”的大方向。这种情况下,要把大家的发展热情降下来,尤其难。这么多的鼓励发展,不大可能一转脸就全面打压。

  三是调控的效果在目前的有关方面博弈中,总是要大打折扣,当前调控工作的重点,应该主要是落实前期已经出台的那些措施,而不在推出多少新的调控手段。现在宏观调控连纪检监察系统都要动用来监督执行情况,其中的含义颇值得玩味。

  目前的发展方式,实际上有很大的不理性成分,照此发展下去,就算是有灵活调控、有微调,问题和矛盾仍然会越积越多,遇到大的冲击,问题集中爆发,就是危机,不然,持续的高增长,经济结构的矛盾也会以物价大幅上涨来释放。

  但是,我们认为,调控当局对这些问题的警惕性是相当的高。形势若逼人太甚,现在风险度量的机制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一旦形势演变到出现危殆预期,权衡之下,大力度的措施仍然会出台,防范情况继续恶化。在中国现行的经济运行和调控机制下,1994-1995年那样的调控仍然会有效果,演化成危机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所以,目前的发展模式下,中短期(2至3年)内,这种博弈中发展的格局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宏观调控力度大点,占据的主动就多点;力度松点,经济热度就会反弹。而中长期(3至5年)内,却有可能出现类似“一刀切”性质的大力度调控。

  以往,某种程度的硬着陆似乎成为中国发展模式的伴随物。现在的政策是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但是,从目前来看,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要远远滞后于中央的思路,杜绝硬着陆仍然有难度。政策调控、力图避免的结果,可能也就是减轻硬着陆的冲击,缩短经济体的恢复时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