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行人民币第一战略成就货币强国之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4:0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评论员

  B股市场何去何从?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日前又被重新提起,不过这一次的讨论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据报道,在最近的一个研讨会上,学者李振宁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角度出发,建议大力发展B股市场,而央行行长助理易纲则以“人民币第一”战略为由予以反对。

  近年来,B股市场的存废已多次引起公众的讨论,总体的意见是B股归并到A股乃是大势所趋。那么,缓解人民币升值是否可以成为推动B股市场“中兴”的理由呢?我看不能。通过B股市场吸纳民间外汇缓解人民币压力建议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目前在B股市场上市的全都是境内企业,境内居民外汇资金投向B股公司只不过是多作了一道循环。这是因为,如果B股公司所需的是人民币资金,则其融资所得外币最终会转换成人民币;即使B股上市企业用融资所得购买境外商品、技术或支付工资,也只不过是减少了其通过外汇市场的购汇规模。因此,只要B股市场的上市主体还是境内企业,B股就不是真正的离岸市场,通过发展B股市场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构想就不会成功。相反,B股市场的壮大还会吸引一部分新增外资合法流入,加大人民币压力。在吸引外国企业来华上市近期不具可行性的情况下,股市要为人民币“减压”,B股市场难有作为,不过,笔者认为允许外资企业发行A股或人民币债券倒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B股问题暂且按下不表,先来看看“本币战略”。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显示,一个国家的货币影响力是与其经济政治实力成正比的,如同各国的国际地位有高有低一样,全球150多种货币也分成三六九等。美元、欧元自然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强势货币,拥有最高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元次之,接下来是一些在本国认可度较高但缺乏国际影响力的货币,最糟糕的情况是那些因经济稳定性太差或规模太小而不得不实行“美元化”的经济体。

  强势货币既是一个经济体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反过来巩固了该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给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好处。以美国为例,不仅美元在境外流通为其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而且美国还凭借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大肆向外国借钱,而其它国家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而美国政府到时候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大量逃避其欠下的公私债务。在这种“中心—附属”关系中,拥有强势货币的一方几乎不承担风险而获得收益,拥有绝对的优势;而处于弱势的一方要么承担着汇率波动的冲击,要么付出极大的经济资源去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只要货币弱势,不管实行浮动汇率,还是固定汇率,除非自身经济结构极其健全,否则难逃危机频发的宿命,如拉美多次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最初都是由货币危机所引起。而那些被迫实行美元化或货币局制度经济体,不但要向美国交纳可观的铸币税,而且彻底丧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

  具体到中国等东亚国家,由于本币不是国际货币,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企业和个人的对外资产负债不能以本币来计价,官方也须积累大量外汇,将钱以较低利率借给美国。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私营部门或官方部门,与生俱来地摆脱不了汇率风险:一是对外负债面临的外币升值风险,二是本国积累的大量外汇资产面临的外币贬值风险。

  正因为货币如此重要,所以,世界各个大型经济体无不将“本币优先”列为战略,不仅在对外的贸易和借贷中争取以本币计价,在金融市场总体发展战略中也无不将发展以本币计价的各类子市场作为努力的方向。比如,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就借日元不断升值之势,扩大日元影响力,以图获取长久之利,尽管最终成效并不十分明显,但其提升本币地位的努力仍值得学习。

  由于经济实力的原因,人民币在国际上长期缺乏强势地位,本国居民也有贮藏美元以保值的偏好,但随着经济实力增强,物价又长期稳定,特别是

人民币汇率走强的预期,人民币的地位有所提升,居民贮藏外币不再普遍,人民币甚至在周边部分地区具备了交易结算货币功能。但总体而言,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融资活动中一边倒地以美元计价的局面仍未扭转,并已经导致了严重的“货币错配”,其中的风险仍在不断地累积。

  目前或许尚不具备摆脱美元本位的条件,但作为一个实力日益增强的大型经济体,人民币自由兑换及国际化应可期待,而目前树立“人民币第一”战略的思路也正当其时,强化人民币地位应成为国民的一种“潜意识”。观察B股市场如是,发展其它子市场亦当如是。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