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流动性下乡卡在哪?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4:0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刘晓忠

  日前,关于引导流动性下乡又有了新的进展。据悉,政府可能通过发行支农特别国债、特别政策性金融债,以及通过加大国家财政补贴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支农信贷等措施来引导流动性下乡。

  然而,仅凭政策推动下的流动性下乡,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缺乏有效性。农业是自然风险较大的行业,农业的投资回报率相对于其他行业要低得多,就农业本身的条件引导金融资源的聚集显得勉为其难,反映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上,金融机构对三农金融资源存在很强的吸管效应。从历史经验看,中国政府先后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金融支农,但成效并不大,而且在金融吸管效应的影响下,三农金融资源的流失非常严重,仅全国邮政储蓄每年都通过其全国的网络把大量的三农金融资源水泵般地吸走。另外,由于管理不善、配套服务不健全,许多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发出的优惠性信贷资源基本上脱离了支农的起始目标。

  笔者认为,阻碍流动性下乡的最大障碍在于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资源的吸管效应,从目前的支农金融政策和措施看,尚难以有效缓解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资源产生的吸管效应。

  首先,目前促成流动性下乡的措施还主要以财政和政策性金融为主体,如支农特别国债、特别政策性金融债等。这些资金基本上是以支农项目形式直接运作。但长期的实践证明,财政性和政策性金融支农很难有效缓解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自然也就难以形成金融资源流动性下乡的趋势。

  其次,目前中国农业特有的产业生态布局和生产关系格局也一定程度上加固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力度,在不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以及对生产关系没有有效改善的情况下,农村金融资源流失很难改善;这也意味着农村难以获得更有效的、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资源的支持。

  一方面,目前中国农业实行的是包产到户产业生态布局,这种分散的生产布局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形成效率较高的集约化生产,农业的产业化、现代流程化生产布局很难成形。分散的产业布局,使得单个的农户很难获得金融资源支持,受分散性的利益博弈影响,合作性农业生产组织难以成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商业性金融资源的市场基础,进而使得农业难以得到商业性金融资源的支持。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料属于集体所有,耕地目前在法律上尚不允许自由流转,农民至少在法律上缺乏必要的担保物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农民获得金融资源的可能性。

  另外,由于农业本身是一个自然风险较高的产业,农业要获得

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必要的农业保险等产品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历史数据来精算保险保费与风险的关系,导致保险机构不愿意开发农村金融保险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业银行的支农信贷无法得到正规的金融风险释放渠道,因此也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最后,

邮政储蓄等存款类金融机构通过经营网点吸收了大量的农村金融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抽到了效率更高的城市和其他产业,也在客观上强化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

  综上所述,在不调整和改善农村现有的产业生态布局、生产关系格局等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资源的吸管效应将会对流动性下乡形成巨大的条件反射,政策性金融资源进去,可能会有相当部分会通过其他的金融渠道再次流出支农市场。

  笔者认为,政府在加大农村体制改革的同时,必要的政府支持和引导是必要的,但支持的方式和手段需要调节。如支农特别国债、特别金融债,应该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引导商业性金融资源进入支农市场的一种政策性杠杆,而不应仅仅是直接作为项目运转的资金,如设置多层次的结构性金融产品,以支农特别国债等作为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引导商业金融资源的进入来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发展农村金融市场,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进来并充分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否则,流动性下乡最终还是一句空话。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