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买入中国缺的卖出中国剩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4:0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余华莘

  从宏观因素来看,7月大宗原料商品价格的反弹反映了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一方面,市场对美联储结束利率紧缩周期的预期以及亚洲和欧洲良好的经济数据,正重新吸引投资者回到大宗商品市场上来。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影响原材料价格的最大因素仍将来自于美联储的利率决策。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预期显然主宰了近期的国际市场。投资者仍然预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铜、锌等金属原料商品可能再创价格高位,并认为短期的价格回落将是最好的买入机会。但是,这样的价格预期也只能维持几周,因为在8月末的美联储会议到来之前,投资者又会开始担心各项反映经济减缓的统计数据和猜测美联储的下一个加息决定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而这些担心、恐惧和猜测也将再次体现在价格和指数的波动性上。

  不过,投资者如果想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驱动商品价格上涨或者回调的背景因素,那么他们应该关注的是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而不是美联储。

  目前,大约一半的世界总人口居住在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

墨西哥、巴西、印尼和巴基斯坦在内的七个新兴国家。这七个新兴国家的共同点在于:一是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估计,不仅新兴七国的2006年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美国等G7国家,而且在本世纪的下一个十年内,全球GDP的40%将来自中国、印度,拉美和中东欧地区。二是它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大型基础项目建设。以中印两国为例,中国计划在2010年前新建14条
高速公路
、6条铁路和几十个港口,印度则宣布在未来几年内,电厂、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年投资额将达到GDP的3.5%。

  随着新兴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对石油、矿石原料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需求加倍增长。而需求的加速增长也都反映在商品价格上了。CRB商品指数在过去五年之内已经上涨了两倍,并且在近几个月内一直居高不下。

  美国经济学家SimonKuznets发现并提出的“库兹列茨周期”,不仅让他赢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奖,同时也是解释目前发生在新兴国家各类源于基础设施投资基础上的经济周期和全球大宗原料商品价格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最佳理论框架。库兹列茨观察到,道路、海港、机场和其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通常需要15-20年,而这个期间通常伴随着高就业率以及建设周期结束后,有关经济体的强劲经济增长。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就消耗了当时全世界超过50%的各类大宗商品原料,并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腾飞。因此,密切关注新兴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对预测全球大宗原料商品市场周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到中国,大宗原料商品投资者最好的市场交易指针就是中国供求变化。以基本金属原料为例,当中国停止出售精铜时,铜价就开始上涨。类似的情况还有银价,当中国停止出口白银时,国际市场上的银价创下了25年来的最高点。另外,自从中国成为锌的净进口国以来,锌价已经几乎翻了四番。同样的中国因素还可以在

铁矿石、钢材、铝和镍等金属原料价格走向上看到。

  因此,对于大宗商品投资者来说,一项简单并可行的策略就是:买入任何中国需要的原料,卖出任何中国富余的商品。

  (作者单位:道明债券评级服务公司)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