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三大因素力促大震荡时期来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9日 03:2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本轮行情自去年年底启动以来,大盘总体涨幅已经超过60%,期间市场各主要指数可谓“攻城拔寨,无关不克”,强势特征格外明显。不过,进入6月以后,随着加息等紧缩预期的逐步增大、新股发行节奏的明显加快、8月非流通股解冻以及市场存在调整的内在要求等多方因素,大盘疲态渐显,上攻动力已经明显不足。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大盘已经逐步纳入中期性阶段调整步调,而且,这轮调整将是对去年年底以来本轮行情的一次总体性修整,虽然向下的空间可能并不大,但在持续时间方面将相对较长。

  预期市场进入大震荡的理由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扩容加快是主要诱因

  尽管由于流动性泛滥短期难以改变,扩容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市场总体供不应求的格局,但是由此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一是大量新股发行势必导致市场资金的分流,众所周知,申购新股可以带来无风险收益,根据历史经验和现有市场情况,通过持续打新股方式获得的年度收益率远远超过目前债券型、货币型基金的年度收益水平,因此选择申购新股无疑成为部分机构资金新的替代策略,最终势必会对原有二级市场的资金形成一定分流。事实上,目前社保资金大量囤积资金打新股、基金管理公司甚至成立专门申购新股的基金等事实,已经充分反映了新股发行对二级市场资金的分流作用。二是中国银行、大秦铁路、国航、工行等大批超级航母的陆续登陆,对原有指标股板块形成明显冲击,新的指标股板块面临重构。大盘指标股是推动市场上攻的重要力量,本轮行情中石化对股指的领涨作用尤其突出,而近期不断发行的大盘股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市场权重格局的同时,也对基金等机构资产配置带来压力,最终导致市场不仅失去了风向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做多信心。

  紧缩预期带来市场不确定性

  一方面,就世界范围而言,全球性通货膨胀引发的加息潮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美联储已经连续17次升息,日本央行也终于在7月初实现加息,宣布零利率时代终结,说明当前世界经济仍然没有摆脱通涨的困扰,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就国内而言,虽然上半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但是固定资产增速过快、银行贷款增速过快、

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势头没有得到有效抑制等诸多隐忧仍然清晰可见,而仅仅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温和措施就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难度依然巨大。因此,一旦7月经济数据不佳,不排除央行继续采取加息等紧缩措施的可能,而由此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无疑将导致市场进入较长时间的观望调整阶段。

  市场自身存在调整内在要求

  估值优势、股改对价以及

人民币升值是本轮行情三大推动因素。目前,除了人民币升值因素外,随着股改进程逐步接近尾声以及股指的持续攀升,其他两大动力已经基本消失。据统计,近期两市剔除亏损股后的平均市盈率已经超过25倍,代表蓝筹股板块的沪深3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也已经达到20倍,中小板平均市盈率更是达到40倍,总体估值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尽管部分消费类以及自主创新等局部热点仍然存在一定的上攻动力,但是已经很难推动大盘再上新台阶。另外,从2006年上市公司的中报预期情况看,整体业绩水平呈现小幅下降态势已经基本成定局,而这种局面将很难支持大批
股票
持续高企的股价,预计随着大批公司中报披露的临近,相关结构性调整压力将会进一步显现,一段时间的调整将不可避免。

  另外,从近期市场走势及运行情况看,大盘中期调整势头也已经初步显现。以沪综指为例,6月中旬到7月上旬近20个交易日累计上涨超过200点,期间,市场主要潜在热点板块,从消费、滨海概念、航天军工到有色、地产、二三线补涨股,几乎都实现了轮番上攻表演,市场做多能量已经得到全面释放。最终,中国银行上市导致大盘实现虚假突破后重回箱体,则为去年年底以来本轮行情的结束已经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而6月以来大盘上涨过程中,成交量能始终没有有效放大则是对此最好的说明。

  综合可以得出,加息等市场紧缩预期始终存在、大扩容带来的资金面以及市场心理层面压力逐步加大、市场自身内在调整的需要等三大因素将导致目前大盘进入相对较长时间的宽幅震荡。不过,消费服务、自主创新、军工概念等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甚至不排除大盘短期再创新高的可能,但是市场中期调整的总体格局将不会改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