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小非不会成为大盘主要抛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 02:37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蒋飞 发自深圳

  “有多少‘小非’会流通出来,这的确很难估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问题不会成为影响下半年大盘走势的主要因素。”湘财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结昨天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张结表示,目前市场关心的“小非”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今年内解禁的上百亿股非流通股市值超过770亿元,的确存在一定抛压。但是‘小非’流通未必会给二级市场带来实际的冲击。”与张结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国信证券策略分析师李颖俊、联合证券策略分析师杨伟聪,以及东莞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

  在资金方面,杨伟聪分析表示,今年新发的基金、入市保险资金以及券商、信托等各类资金达到4000亿元,而年内解禁的“小非”即使加上大股东增持到期股份等新增流通股,其市值也不超过900亿元。他据此认为,“小非”流通不会因资金面紧张而导致市场供求失衡。

  在“小非”的减持策略方面,上述券商人士倾向于认可“协同说”,即除了股东分散、相互关系疏远的上市公司之外,相当部分的上市公司“小非”流通股股东会在出售股份的行为上有不同程度的协同,从而使争相抛售的情况不易出现。“持股成本低、所持股份市价处在高位的股东肯定面临着很大的诱惑,但是即使他们要出货,也有个选择怎么出的问题。”李大霄说。

  分析师们表示,大部分有减持意愿的“小非”股东不会以砸盘方式出货,而是会选择时机。“‘小非’股东从解除流通限制的那一天起,就是流通股股东了,其心态完全可以用一般流通股股东的心态加以推测。”李大霄说,“如果他们觉得明天股价还会涨,那么为什么不再持有一段时间呢?”

  更有可能的是,在上市公司基本面良好、具有增长潜力的前提下,“小非”股东会与大股东协同作战,即使想出货也会继续等1年以上,待大股东所持股份解禁后再作打算。而在这期间上市公司往往会更加注重提升业绩以及搞好投资者关系的工作,尽可能提供实在和可靠的利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