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基金QDII难产参与方各怀心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02:5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唐健

  市场传言,基金公司的第一只QDII产品可能又要延后,时间可能会在今年十月。对于这样的传言,市场和媒体已经失去了猜测的热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关于QDII的各种说法就开始甚嚣尘上,有说2006年春节前后第一只QDII即将出笼,也有说今年五月推出基金类QDII的细则,近期又有关于第一只基金公司管理的QDII获批的说法。但这些消息要么被证实
是假消息,要么至今都没有得到证实。

  于是,市场得出“QDII难产”的结论,而记者在采访也发现,QDII的参与方可谓各怀心事,远没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境界。

  产品设计之困

  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对于QDII的产品,各方并不完全满意。据了解,一些公司正在设计的QDII产品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品种,投资运作也委托给海外的

资产管理公司。对于这种QDII产品,业内人士的评价是“境内的基金公司更多的是一个销售商,而不是资产管理人。这对于培养中国基金业自己的人才,积累海外投资经验并没有太大的好处。仅仅起到把资金引向海外的作用。”有消息人士透露,这也是监管层对QDII的不满意之处。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对投资于固定收益品种的QDII态度也并不积极。其原因是,这类QDII与银行一直在销售的外汇

理财产品非常相似,存在销售冲突。

  除了“投资于固定收益品种和委托海外资产公司”这一模式外,基金公司也在探索其他的产品和管理方法。一些基金公司特别是有外资背景的公司不甘于仅仅是“销售商”,他们计划在国内募集资金并利用其外方股东在国际上的投资和研究平台自己进行投资管理。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式类似于国内基金公司管理QFII的资金,只不过方向相反。这种产品是否能得到认可也是未知数,一位多年与QFII和外资机构打交道的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产品真正赚钱的是合资基金公司的外方股东,而不是合资基金公司,这也正是那些合资公司外方股东热衷QDII的原因。

  对于外汇投资产品的困惑不仅仅出现在基金公司,国内商业银行也同样存在。有人士透露,国内银行目前销售的结构性产品不少是做的外资银行的分销,国内银行自己并没有能力把握投资。

  合作之惑

  市场传言,QDII产品延后推出是遇上技术性难题———现钞与现汇的转换问题。就像国内居民投资B股必须由“钞变汇”一样,居民购买QDII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而以目前国内的外管政策,“钞变汇”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记者从一家同时具有托管和发行QDII资格的银行处了解到,由于该行还没有正式开展QDII托管业务,也就还没有考虑帮助基金公司进行QDII“钞换汇”的问题。该行有关人士认为,作为托管机构“钞换汇”工作应该由基金公司自己想办法。对外汇管制制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由基金公司自己搞掂“钞换汇”是不可能的。而消息人士透露,监管层对“钞换汇”的态度相当明确:由基金公司和银行一起商量,出台一个可行的办法。然后上报监管层,他们来出政策。“就这样银行也不管!”有基金公司如此抱怨。“钞换汇”的问题究竟责任在谁,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QDII涉及各个机构和部门的合作,各自利益并不一致。

  积极性不一

  除了“钞换汇”外,还有其他现象也折射出不同参与机构对QDII的态度迥异,如QDII的细则。尽管基金公司的QDII产品设计等工作已进行了很长时间,但全是在“摸黑”进行,没有细则没有管理办法。大家都在等第一只QDII出笼,以作参考。

  今年4月,《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当时就有媒体预测“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QDII问题,外汇局目前正在加紧时间和保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一起拟定管理办法,逐项加以落实。基金开办QDII业务的有关办法将在5月份陆续出台。”然而,相关的细则迟迟未出,市场开始猜测证券监管部门对于资金外流的真实态度。

  保险机构对QDII的态度也是市场猜测的对象。有人士认为,保险资金可能对QDII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感兴趣。因为保险公司的自有外汇资金已经可以在境外投资运作,而将保险公司的人民币资产换汇后投资于海外市场,有较大的

汇率风险,保险公司可能会非常谨慎。

  证券公司对QDII的态度比较有意思。虽然证券公司受访人士表示,他们也很希望开展QDII业务,但从政策上讲,似乎管理层并不是很鼓励证券公司开展这一业务,因为在相关规定中明确提到基金公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从事QDII,却没有证券公司。这样,证券公司参与QDII只能是以销售商的身份出现,而券商对此并不感冒。这位人士说,券商销售QDII产品直接导致B股保证金减少,这种事真是“吃力不讨好”。不过,有知情人士透露,基金公司准备以“分仓”为条件,利诱券商销售QDII。

  QDII迟迟不能面世对业内来说并不意外,其涉及部门和机构太多,根本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可以说,“难产”是意料之中的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