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黄世忠:后股权分置时代防大股东和管理层造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 16:03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近日,新浪财经就上市公司舞弊有关话题对话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教授。黄世忠指出,后股权分置时代,全流通加上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导入,有可能诱发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的造假行为。

  以下为新浪财经与黄世忠的对话:

  新浪财经: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大的根源在哪里?

  黄世忠:只要存在利益驱动,只要制度安排(包括法律法规、会计审计准则等)存在缺陷,上市公司就会有造假的动机。不论是在新兴市场国家,还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如此。事实上,美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造假的动机远远大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因为他们通过股票期权拥有大量上市公司的股票,其财富随着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升跌而扩大或缩水。这一点应引起我国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后股权分置时代,全流通加上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导入,有可能诱发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的造假行为。

  国外经验表明,识别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关键在于判断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管理层是否存在造假动机。判断的途径之一,就是分析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分析这些考核激励机制所涉及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数据,就可以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是否有水分作出基本的判断。

  新浪财经:通过公开资料分析财务状况有哪些局限性?

  黄世忠:通过公开资料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尤其是连续多年跟踪分析,确实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的许多奥妙,并对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作出评估。但是,通过公开资料是很难发现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会计舞弊,但可以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质疑。我认为,利用公开资料对特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政策提出质疑,不仅是投资者,也是社会公众不可剥夺的权利。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从上市之日起,它就默认了接受公众监督、评论、批评和指责的责任。只要不是恶意诽谤,即使因利用公开资料导致研究结论有失偏颇,也不应受到过分责难。

  新浪财经:根据您多年来的观察,目前国内上市公司最常用的财务造假手段有哪些?

  黄世忠:根据我的观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最常用的财务造假手段包括:(1)滥用“八项”减值准备洗大澡;(2)利用资产置换游戏进行盈余操纵;(3)蓄意混淆会计差错与会计舞弊,将会计估计变更解释为会计政策变更;(4)编造虚假销售交易,或者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制造现金流量与税后利润严重脱节的所谓“纸面富贵”;(5)在收购兼并中要求被并购方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或者要求被并购方多提减值准备和重组费用。这些造假手段通过分析公开资料,有时也能够发现。

  新浪财经:财政部启动了一定程度上与萨班斯法对接的企业内控标准体系,请简单介绍目前这套法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将有何影响?

  黄世忠:财政部目前正在制定有关内部控制的规范,这对于防范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十分有益。国外的经验表明,卷入财务造假丑闻的上市公司,其内部控制大都是形同虚设的,或者存在着重大缺陷。

  新浪财经:请您谈谈未来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趋势。

  黄世忠:中国

证监会和两个
证券
交易所目前制定的信息披露体系已经相当健全和完整。这目前颇为严谨的信息披露体系下,利用公开资料发现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并非不可能。从信息披露的监管趋势看,将来应更多地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有关关键会计政策、重大会计估计、公允价值确定前提假设等方面的信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应当是全方位的,不仅证券监管部门、
会计师事务所
要更有作为,还应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学术界在监管中的积极补充作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1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