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经济增长快高稳好 调控处于十字路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 04:39 证券时报

  周小知

  上半年,我国经济又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从主要经济指标看,大多数都呈现了加快增长的势头。从发展趋势看,很多指标在逐步攀升,有的已成为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大多数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2003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的水平。

  总的来看,上半年宏观形势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快”,生产、投资、消费、外贸、收入等各种指标都有加快增长的势头;二是“高”,与历史比,与国际比都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三是“稳”,增长没有出现大起大落,表现出温和持续增长;四是“好”,经济效益好,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和居民收入都有较快增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出现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只上涨了1.3%,比去年同期还下降了1个百分点,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状态;五是“协调”,过去经济快速增长必然导致瓶颈产业的出现,就在2003和2004年这两年的增长速度中,也出现了煤电油运非常紧张的局面,今年上半年总体感觉经济环境比较宽松,各方面比较正常。从这些指标看,确实是又快又好,挑不出什么毛病。

  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凭感觉和经验看,经济增长是快了一些,如果把这些总量指标与历史比较,与国际比较,确实是快了一些。事实上,我们也应看到,与国际比较,我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政治、文化、社会背景也不一样,单从指标比较,可能意义并不大。比如过去10多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也只有3-5%,如果我国也只增长3-5%,哪有今天的中国实力?何况我国的人均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国经济就像一只大船,船的速度究竟多少适宜?一是看船本身的情况,二看航行的环境,三看当前存在什么问题,未来会出现什么问题。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贫困人口、低收入群体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经济增长快一点无可厚非,从当前看,尽管经济增长达到了高位,但并没有像1993-1994年一样,出现居民消费价格上涨高达20%以上通货膨胀和抢购风潮,也没有像2003-2004年一样,出现煤电油运全面紧缺,各地拉闸限电,机器“停三开四”的景象。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是否是一种理想状态?面对这种形势,政府的

宏观调控如何相机而动?如果让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出现重新过热的局面,而加重调控力度,又可能会使许多生产能力放空,对居民就业和收入都有影响。

  事实上,今年初,我国经济就出现了加快增长的迹象。一季度GDP增长10.3%,这是1997年以来同期的第二新高(2003年一季度为10.7%),与2004年第一季度增长速度持平,1-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这是自2004年4月国家实施旨在抑制投资过热的一系列宏观调控以来,投资增速首次重返3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已明确提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今年4月,中央银行提高了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27个百分点。不少专家对这一政策提出了非议,他们认为,提高贷款利率可能起不了抑制信贷投放过多的作用,在当前情况下,企业利润增长幅度高达20%以上,贷款利率提高0.27个百分点,对企业成本影响不大,相反,由于银行利差扩大,反而提高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金融统计数据表明,5月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2094亿元,同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005亿元;不得已,6月16日,中央银行决定从7月5日起,提高

商业银行存款
准备金
率0.5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1500亿元,以减弱银行的放贷能力。但由于商业银行流动性较多,超额储备较多,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效果仍然有限。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信贷投放过多的问题仍没有解决,上半年新增贷款21476亿元,相当于上年同期新增贷款的1.5倍,已达到全年计划目标的86%。经济发展的自主增长机制在强化,仿佛越来越不听话了,有人认为是政府调控政策的失效或失灵。面对这种局面,是政策的时滞还是力度不够,抑或是方法的失误,政府调控处在十字路口。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