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阀门打开 汇改之路仍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 04:39 证券时报 | |||||||||
证券时报评论员 去年的今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将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1%。在全球经济失衡日益严重、人民币汇率成为焦点之际,中国政府“出其不意”的决定立即震动了全球金融市场。
事实上,中国从1994年汇率并轨后实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履行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中国政府主动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并缩小了汇率波动区间,人民币又回到了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而自此以来,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格局逐渐发生变化,由于储蓄率持续下降,美国积累了日益庞大的贸易赤字,而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则持续增长,构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部分势力自2003年以来,就不断拿人民币汇率说事,压迫人民币升值。而另一方面,在中国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的情况下,固定不变的汇率也确实是构成长期外贸顺差的一个原因。部分是认识到外部失衡的不利影响,部分是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中国政府在复杂的环境下开始了汇改之路。 此次汇改短期而直接的目的,是减缓贸易收支失衡,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则是建立一个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维持经济内外部平衡的弹性汇率形成机制。因此,汇改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二是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概而言之,就是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从汇改启动一年来的情况看,汇率升值对改善贸易失衡效果并不理想,汇改一年后,外贸顺差有增无减,持续创出新高,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民币升值幅度问题,也有中国贸易结构性问题(加工贸易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占比高),而从更基础的意义上看,汇率作为改善贸易失衡工具的有效性就一直存在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汇改启动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向一直面临极其复杂的环境。一方面,由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十分强烈,热钱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内,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另一方面,如果对人民币实行大幅升值,不但会对实体经济造成过大的冲击,同时也可能导致热钱获利了结而流出,形成贬值压力。此外,国内的货币政策也受到汇率问题的掣肘,在经济过热有必要进行紧缩时,提高利率的措施则又因可能吸引热钱而限制了使用空间。在这种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货币当局始终坚持“主动、可控、渐进”的原则,避免了日本历史上那种被动、激进式升值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认为,中国与其它国家(特别是美国)之间独特的相互依赖关系及内部结构性问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会存在,汇率问题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在处理汇率问题时,“主动、可控、渐进”仍是应当坚持的原则。 回顾汇改一年来的历程,人民币升值效果难尽如人意,处理汇率引发的问题让各方面烦恼不已,但最重要的是,人民币的汇率已经开始获得弹性,而相关的外汇市场建设也逐步迈开了步伐,从长远看,这比讨论人民币升值幅度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作为快速发展的大国经济体,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全球影响力已经举足轻重,在这种情况下,固定钉住的汇率制度迟早应该放弃;而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长期执行固定汇率制并由国家层面来承担汇率风险显然也不合适宜。通过逐步增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并发展外汇市场,一方面可以为内外部经济平衡设立一个弹性阀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对价格信号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以及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人民币汇率机制在未来仍有必要作出适应性地调整,并牵动国内货币政策架构的变化,这个过程将会相当复杂,充满各种挑战,但基本可以预料。 我们必须认识到,汇率只是一个相对较为表面层次的问题,解决外部失衡,必须从内部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上寻找答案。降低过高的储蓄率,将经济增长从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转移到依靠消费上来,才是解决中国经济结构问题乃至全球经济失衡的关键。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