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低CPI掩盖可能存在的经济过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 |||||||||
□陈军华 7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经济加快增长。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长率为10.9%,特别是今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1.3%,增速创1996年以来的新高。
一些研究者担心,这可能是经济过热的一种前兆。摩根斯坦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出现了两年来的第二次过热,中国需要实施更加严格的紧缩政策。如迟迟不采取更加严厉的宏观调控,并继续倚重投资和出口而忽略了 推动个人消费,那么拖的时间越长,出现可怕的硬着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经济参考报》7月7日)。 而我国不少学者则认为,至今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经济过热。依据之一是,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0.9%,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上涨1.3%,涨幅比去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只上涨2.7%,涨幅比去年同期低2.9个百分点,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状态。 但是,这种判断本身是值得商榷的。由于涵盖范围的局限和统计权重的偏差,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对偏低,这既与普通民众的实际感受相悖,还可能掩盖了经济运行中通胀的风险(《中国新闻周刊》7月14日)。的确,今年1~5月份,各种原材料价格都在涨,油价也在涨,除此之外,教育、医疗尤其房地产价格也在持续上涨,但CPI平均下来仅仅上升了1.2%,显然,相关价格的上涨并未及时传导给CPI,CPI未能如实反映现状。 追根溯源,在于我国目前的CPI失真:卫生医药用品、教育、电信等消费所占权重,与实际消费情况完全不成比例。尤其是近几年上涨很快的住房消费,计算CPI时,并不包括在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曾表示,不包括房价的CPI不能反映居民真实感受到的物价水平,他因此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比较大。 而在美国的CPI商品束组成中,住房类在全部八大类商品束中所占比重就高达40%。倘若教育、医疗、住房等不占有相对应的比例,CPI就难以反映我国的真实情况,CPI与公众的感受相背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问题是,政策制订者在选择货币和汇率政策时,一直都将CPI的变化作为判断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倘若CPI本身存在缺陷———反应迟钝或者错误反映现状,就有可能起误导作用。因为CPI失真所制造出来的“高增长、低通胀”假象,可能使决策者放松警惕。 比如,政府常以CPI指数涨跌作为调整利率升降的依据,由于CPI指数偏低,我国所确定的利率水平也偏低,目前实际利率水平是负的———低利率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过低的利率水平导致居民不得不将一部分存款投资于房地产领域,这不仅推动了房价的上涨,也加快了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步伐,成为可能引发经济过热的另一个因素。 CPI过低,容易降低我们对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风险的担忧,削弱我们尽快采取措施拉动内需的紧迫感。对于CPI掩盖下可能存在的经济过热因素,有关方面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