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中小企业上市之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 06:04 中国证券报

  本报实习记者 周明 记者 尚晓阳

  中国企业选择何处上市?这个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难以回答。随着资本市场全球化浪潮和中国经济的高速运转,世界主要交易所纷纷到中国“选秀”,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抛头露面”变得有些迷茫起来。

  在“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论坛”上,业内投资专家告诫道:“全球资本市场并不是同步的,上市时需要仔细考察每个交易所的偏好,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上市地”。

  纳斯达克转型

  纳斯达克还是不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天堂?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代表劳伦斯·潘委婉地给予了否定,“纳斯达克确实是高科技公司的家园,但不仅仅是高科技公司的

股票”,事实上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中70%是非高科技公司。

  微软和英特尔已经在2003年跻身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的股票,劳伦斯·潘说,“那就是大蓝筹股。” 从7月3号起,纳斯达克增加了一个全球精选板块,这个板块上的公司执行“世界上最高的财务标准”,其严格程度超过纽交所。

  德勤主管合伙人颜漏有认为,目前,纳斯达克的上市成本和合规成本都提高了。虽然,劳伦斯·潘表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具体的执行中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是,杰富瑞美国投行副董事长罗伯特·雷森仍然用“今非昔比”形容现在的纳斯达克市场,“原来那个低成本、低门槛的纳斯达克已有所改变,进入纳斯达克程序的时间和成本将会非常高”。

  劳伦斯·潘说,纳斯达克现在真正的吸引力在于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国际品牌,能够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纳斯达克对板块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你的公司有一个成长性的故事,就能到这里讲”,他说,上市不一定求快,而要求好,纳斯达克对中国公司来说还是一个好的选择。

  内地交易所苏醒

  深圳交易所上市推广部副总监邹雄则对中小企业在本土上市“底气十足”。他开场就提出:制度性革新奠定了本土市场的基础,中小企业板具有本土市场优势。

  “IPO制度出现重大变化,有利于促进优秀企业尽快上市。再融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有利于上市公司功能的发挥;企业购并的规则全面出台,包括私募和换股收购等工具与手段,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必要条件;金融工具的创新加速,如资产

证券化、定向增发,为证券市场的活跃创造条件。”他一连说出了一系列当前中国
资本市场
的改革。

  他说,制度性革新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创新,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美国1929年股灾之后颁布了证券交易法,带来了美国证券市场近50年的繁荣。

  信息传递便利使得投资者对企业认知度较高,他表示,同一的法律环境、同一的货币区、语言、文化和习惯相似都是本土交易所具有的“天然优势”。

  另外,我国交易所的发行成本相对较低。中小企业板平均发行成本是4%-8%,维持成本大约是100万元左右。

  “融资开启以后,中小企业选择在国内上市将十分踊跃。”业内人士分析,二季度就有三家公司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

  香港背靠大树好乘凉

  香港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任光明显得非常自信,他认为,香港市场既是一个国际化市场,又是一个内地企业到境外上市的本土市场。

  “香港交易所的监管、运营和产品设计水平达到国际水准,投资者的来源也是国际化的。”他透露,香港市场里面有三分之一的投资者来自海外。

  “今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股票成交总额中超过50%是来自于内地企业,内地企业的市值已超过40%。”任光明说,香港具有语言、文化、地缘各方面的便利条件,到今年6月底,内地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总数达350家。

  关于对新上市公司的要求这个问题,任光明的回答是,我们既欢迎国有企业,也需要民营企业,既需要大企业,也欢迎中小企业。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164家是民企,186家是国企,二者相差得不是很大;从上市公司构成看,三分之二的融资额少于10亿美元,属于中小型企业。

  当有记者问到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多了是否会“排队”,任光明自信地说,绝对没有排队的现象!今年上半年新上市的申请是30个,已批了10个,现在正在处理的有20个。

  其他市场伸出“橄榄枝”

  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推广部中国区高级顾问山本秀树用中文道出:“日本很欢迎中国的企业到东京上市”。

  “现在东京交易所对中国提供了很多方便的政策”,他透露道,“东京交易所主动和中国企业联系,告诉这些公司到东交所市场应该做哪些准备。”

  业内人士也提醒道,如果企业选择到日本上市,最好是考虑一下本公司的业务是否与日本有关系。

  另外,英国的AIM市场目前也开始向中国市场大开方便之门。据一位资深投资人称,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至少会有4家中国公司在AIM上市。一季度,3家中国公司已经落户AIM,筹资4615万美元。

  而相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加坡市场承接了8家中国企业,筹资额达到4.84亿美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