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暴跌原因:利空关键词解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 03:43 深圳商报

暴跌原因:利空关键词解读

  昨日的大跌无疑令投资者震撼。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股指如此坚决地掉头向下?加息预期和IPO提速,这是不少业界人士在采访中的第一反应。而宏观分析师和一些学者则更多地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去寻找原因。显然,周四的调整是多方因素合力而为。

  紧缩

  5月份央行统计数据出来的时候,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就认为,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的可能性在增大。其形式可能是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或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提高。央行票据的定向发行也可提高市场利率,但是成本大于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存款利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和灵活性的加大。昨日,他再度对记者强调,流动性过剩,导致热钱过度追捧资产价格对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利,应该采取紧缩政策。

  上周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加剧了业界对紧缩政策的预期。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认为,6月采取了微调贷款利率、上调存款

准备金率、两次定向发行央票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但数据显示,前期的宏观政策没有到位,经济仍有过热趋势,新的调控政策随时可能出台。“周四国内市场大跌5%,就与这种预期有关。”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贺军也持同样观点。

  加息

  实施货币紧缩政策是否要采取加息的手段,专家、学者一直都有不同看法。正方观点是,加息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最好手段。反方观点是,加息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对正在向好的资本市场造成打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争论中,官方研究机构近期首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发表报告明确提出,目前投资出现过热的趋势,如果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不理想,建议再次加息四分之一厘。

  哈继铭也站在“正方”一边。他说,目前全球利率水平处于上升中,而我国的利率水平过低,扣除税收等因素,实际存款利率可能是负的。

  经济学家华生则表示,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从宏观角度看,应该围绕贸易顺差导致货币的大量投放来找原因和对策,并非货币政策有问题。

  业内人士对这些信息的解读是,加息已经不是停留在雷声阶段了,雨就要跟着来了。贺军指出,加息会直接导致资金成本增加,这是个总量政策,杀伤面较大。

  套现

  华生认为,周四的大跌不会从根本上影响牛市的性质,但牛市也会出现波动和调整,甚至是大规模的调整。从目前的市场看,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盘;另一方面,股改还没有最后完成,市场还是处于转折中,健康发展中存在不健康因素,还有炒作投机的特点。这些因素导致市场必须做出调整。

  光大证券三季度策略报告也指出,市场的“价值基础”仍未打牢。股指虽涨幅五成以上,但市场的结构性分化并不明显。此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6月新增入市资金以散户为主,而基金的新增资金还未开始建仓,使得价值型行情“难产”。报告认为,股改虽然改善了市场基础,但市场值得投资的“价值成分”仍然很低。

  一位业界人士表示,大量的抛盘为机构所为,实际上套利行为从前期已经开始,周三的交易量已经放大。“如果已经有50%甚至更多的获利,目前宏观形势又出现新的利空因素,为何不赶紧变现?”该人士坦率地说。

  扩容

  周四有关IPO的消息再度吸引人们的眼球。媒体报道,又一航母级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将A+H同日发行。尽管工行的上市并未确定日期,但这一消息加上此前诸多IPO、再融资的消息再度引发了市场闻扩容即变色的惯性。

  事实上,扩容确实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市场压力。刚刚通过发审的大秦铁路迅速公布招股意向书;下周更有5家

新股发行。而再融资压力也越来越大,仅今年以来提出定向增发预案的公司就达到96家,融资需求超过1000亿元。

  万国测评认为,随着扩容压力集中体现,市场信心受到重大打击。随着近期扩容迅速加快,市场资金面平衡被打破,而一旦入市资金的信心受挫,对整个行情的中长期影响将比较大。

  另外,业绩下滑的警报已经拉响,从上市公司业绩来看,在一些业绩成长股股价严重透支业绩的情况下,一些业绩下滑的个股开始出现调整。随着中报公布展开,业绩地雷将越来越多,这些潜在的压力一旦体现将对市场趋势形成决定性影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