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三一叫板凯雷收购徐工 > 正文
 

陈志武声称:G三一无力收购徐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 03:09 第一财经日报

  事实上,凯雷收购徐工,究竟代言谁的利益,现在谁也说不清。既不能简单地用民族主义加以排斥,也不能片面夸大外资的表面促进作用。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转让机制。”高上表示

  本报记者 江南 蒋飞 发自深圳

  悬而未决的徐工收购案正继续引领着有关国有资产重组的种种论争。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在7月8日深圳举行的2006新财富投资峰会上,指出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通过博客发起对徐工的收购纯属炒作,三一本身并不具备所需的资金实力。

  就在陈志武抛出此观点的当天晚上9点,向文波最新的一篇题为《歧视民企是战略错误》的博客文章出炉。这篇文章一改此前有关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论调,提出了民营企业在参与国企改制过程受歧视的新观点。

  目前,徐工重组方案已经上报商务部等待最后审批,陈志武的公然质疑,向文波的另辟新论,激起了关于国有资产重组的新一轮讨论。

  陈志武认为,应该鼓励境外私人股权基金收购国内上市公司,外资可以带来管理的整合,这对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资产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是目前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的最有效手段,不能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旗号来阻止。

  谈到此,陈志武特别举出了徐工重组的例子,“我通过有关渠道了解到,三一集团出不了价,没有能力收购徐工。三一抨击凯雷收购徐工,借此把三一在全国的地位提上去,同时也把股价推上去。”

  在陈志武看来,国有资产重组的参与主体应该跨越国界,关键是选择有利于提升公司质量的最优方案。

  “此观点触及了徐工重组面临的一些问题,但没有切中要害,仅仅是一个表面因素。”中原证券研究所负责人高上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高上认为,包括徐工重组在内的国有资产流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切分的过程,外资、国资、上市公司高管,都在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没有公开透明的竞价机制里,无法保证一对一谈判造成的利益关系扭曲,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事实上,凯雷收购徐工,究竟代言谁的利益,现在谁也说不清。既不能简单地用民族主义加以排斥,也不能片面夸大外资的表面促进作用。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转让机制。”高上表示。

  国信证券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利用竞购题材来炒作股价,实质作用很苍白。

  这两位人士均建议,国有产权转让可以考虑两条比较合理的路径,一是引进第三方独立的评审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公开竞价;二是尽快实现股权的全流通,在二级市场上开展公平竞价。当然,即便是全流通的背景,也必须保证上市公司不利用虚假信息发布来影响股价。

  G三一昨日收于14.31元,下跌3.25%;徐工科技昨日收于6.56元,下跌3.24%。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