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赝品推销你在哪里走了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 20:40 金融投资报

  由于名家字画在海内外拍卖场上十分走俏,于是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制作大量的赝品推向市场。从制赝的手段看,不外乎摹、临、仿、揭、造、印、改添款等方式。而在推销赝品上也是五花八门,大家知道,传统方法是:物主为了说明自己字画、瓷器是真的,会说得天花乱坠,有的凭三寸不烂之舌编造一个又一个谎言,什么祖传宝贝、出土文物等,还有的甚至会因人而异,把故事编得天衣无缝。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的兴起,新的推销赝品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

  真迹同赝品一同出版

  过去,我国出版名家画册是比较严格的,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为画家出画册。需要指出的是:在拍卖场上,买家对拍品是否被发表和著录非常看重,一般拍品只要被著录和发表过,往往会拍出相当理想的价位。如上海崇源2003年春季拍卖会有8幅陈佩秋的作品,其中一件用工笔细就的《海棠山禽图》,尺寸不到3平方尺,由于该幅作品曾在香港艺苑2002年出版的《中国艺苑名家作品》上发表,故受到藏家的青睐,最后以6.16万元拍出,其它陈的绘画作品尽管尺幅比这幅大,画得也不差,但价格远逊于此幅。同样,在本场拍卖中,凡著录过的拍品几乎都有上佳的表现。如程十发的《钟馗游春图》著录于20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程十发艺术》,该作以25.3万元成交;唐云的《绶带双庆图》曾多次在各地出版社发表,该作以5.94万元成交;来楚生的作品历来价格不理想,此次《白鸭浅水图》不到3平方尺,但该作曾多次被出版社发表,以2.2万元拍出。所以,著录过的作品创造可观的市场行情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一些推销赝品的人摸准了买家的心理特点,将某名家的真迹和赝品印成画册,以蒙骗买家。

  画家和赝品进行“合影”

  近几年,笔者在拍卖会的拍品预展上,常会看到某名家与该幅拍品的合影,拍卖行用这一方法的用意是为了证明该幅作品是画家真迹。前不久,一外地的朋友曾请笔者安排沪上一位画家去办展销,笔者问他如果不去是否可以,他说展销期间买他画的人都想与画家合影,如果画家不去,买家怕买进作品不可靠,这样将严重影响画家作品的销路和价格。朋友的一席话透露出市场的一个信息,买家非常看重画家与买家及作品的合影。而推销赝品的人为了以假乱真,他们会利用现代照相技术将画家与赝品进行合成,买家如果仅凭照片是很容易被欺骗的。

  请名家鉴定家在赝品上题跋

  一般在拍卖场上,只要有大名头或鉴定家的题跋,买家都会踊跃竞投、志在必得。在买家眼里,花巨资购买这类作品可靠、放心。记得中国嘉德曾推出过傅抱石的力作《丽人行》,画上就有徐悲鸿、张大千两位大师精彩的题跋,最后该作以1078万元成交;同样,2002年上海敬华秋季拍卖会上,明四家之一仇英的《受天百鹿图》有大书画家、鉴藏家吴湖帆的题跋,结果以198万元拍出,创仇英作品的市场最高价。卖家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向买家证明该作品是真迹。那么,名家或鉴定家为什么会在赝品上题跋,主要有二种情况:一是持有赝品的人出钱请名家或鉴定家题跋,而名家或鉴定家受到金钱的驱动而题跋;二是鉴定家走眼。从以往的经验看,任何一位鉴定家都不可能保证百分百的准确,因为鉴定字画不是依靠仪器,只能凭主观经验。所以,鉴定家走眼也就在所难免的。

  与拍卖行联手推销赝品

  时下能拍艺术品的拍卖行不少,这当中自然有好有差。有的拍卖行见利忘义,它们同赝品的委托人暗箱操作,坑害买家。笔者在某拍卖会上见到过这样情景。在字画预展上,有韩天衡和方增先的各有两件绘画作品,经笔者鉴定,韩天衡和方增先的作品均为一真一假,真的还在某画展上展览过。而在上拍时,韩的真迹受到了追捧,以2万余元被买走,后一幅韩的赝品被拍至1千多元。同样,方增先的真迹被拍至9千多元,另一件赝品被拍至1千多元。从拍卖现场看,很明显拍卖行在安排拍品先后时采用将真迹放在前面,赝品放在后面,旨在通过真的价格来带动赝品的价格。类似这种现象,笔者也见到过好几次。

  对以上各种推销赝品术,投资者和收藏者务必要警惕。同时,要对拍卖市场新的动态给予关注,因为总有一些人会受到利益驱动、千方百计地变出新花样,让买家吃药上当。 特约撰稿人 朱浩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