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召回”触及市场隐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 01:08 金融投资报 | |||||||||
近日,一家文物收藏公司在春季拍卖会上承诺:拍品若为赝品就实施“召回”。这个从汽车行业舶来的时髦名词嫁接在文物拍卖上的确比较新颖,但同时也暴露了文物拍卖市场中的隐忧。 “召回”一词仅为时髦?
据了解,这家大型文物收藏公司实施文物“召回”需要三个条件:当地文物部门鉴定为赝品,并出具鉴定证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级文物鉴定委员同时认定拍品为赝品;现代书画作品的作者认定标的为赝品。这三个条件其中一项成立,买方就可以退货。这家公司的“召回”,对文物收藏者来说的确可以拍手称快,一旦拍到赝品就可以退货,保障了自己的利益。而且,这在国内文物拍卖界也是第一次真正地提出文物“召回”的口号。 但这家公司的“召回”之举,在其他拍卖公司看来却最多是一个“时髦的字眼”。有的拍卖行认为,实际上大部分公司早已向社会公开“赝品可以退货”的承诺,只不过没有使用“召回”这种时髦用语。记者查看了一家大型拍卖公司1998年秋拍的图册,在拍卖规则的担保一章中清楚地写道:如果买方能够“向本公司出具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应专业的国家鉴定专家关于该拍卖标的书面鉴定意见”,就可以实现退货。显然,前者与后者的同工之妙都在于可以实现退货。 “卖假”“假卖”非治不可 这家文物公司的负责人直接表白了文物“召回”的原因:文物收藏市场空前繁荣,涌现了各种拍卖公司,不少小公司信誉极低,而买方还比较迷信拍卖公司的信誉,于是就有不少赝品在拍卖市场上流通,而投资者又缺乏专业的鉴别能力,买到无法退回的拍品,最后受损失的是自己。如果他们把买到的赝品拿到市场上再去拍,就形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伤害的是拍卖市场的整体信誉。 对于文物市场涌现的暗流,天津国际拍卖公司负责人指出,市场主要有两种现象需要整治:卖假和假卖,这两大问题如同文物拍卖市场的“毒瘤”。从市场上看,中高收入者是文物收藏和投资的主流,也因这部分人的入市刺激了文物价格的上扬。由于他们的技术条件准备不足,客观上也就给赝品的流通造成可乘之机,刺激了某些急功近利的拍卖行借机“卖假”。这是卖假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忽视。而所谓的“假卖”即虚假成交,制造高的成交价,炒作某一件拍品,这是明显的虚假竞争,也是对公众和其他竞拍人的一种欺骗。 规范市场应依赖自律 文物“召回”只是现阶段维护买方利益的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为文物流通市场正本清源。但规范市场该依赖什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相关人士指出,依赖自律。 目前,政府部门很难参与到文物市场辨伪的技术环节,文物鉴定主要依赖于个体主观的判断,缺少客观的高科技鉴定手段,真假的“终审判决”目前都属人为,因此,势必容易出现差异。这就需要拍卖公司要加强自律,特别是行业协会,要多管教自己的“孩子们”,尽可能建立内部的强制性措施,谁卖假就受罚,以此来解决卖假和假卖的问题。另外,拍卖行业也要依靠市场淘汰,让卖假者不能长久生存于市。 但由于目前各级拍协还没有真正地出台具体措施,约束会员不再卖假和假卖,即便拍协成员都积极维持“正道”,也不足以达到让整个市场正本清源的效果。因此,拍卖公司只有严己自律、自清自洁,最后才能客观地淘汰市场上的“不规矩者”。 天都供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