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海外上市光环背后:沈阳协合的八年辛酸之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 13:05 中国经营报

  作者:戴奕

  编者按:

  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海外上市一直是一个美丽的光环,能否获得国际投资者的认可,无形中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成功案例俯拾皆是:网易、盛大
、百度、无锡尚德,它们在实现海外上市的同时,还造就了一大批内地富豪。可是,民企海外上市果真如此简单吗?在光环的背后,隐藏了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故事?沈阳协合的案例,或许能在海外上市热潮汹涌的今天,给我们带来一些反思和启发。

  “我们从1999年就开始准备上市,到今天已经是第八个年头。”谈到上市,沈阳协合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协合”)董事长陈巨余一下子从椅背上坐直了身子,略显嘶哑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八年来,我们接触的投资银行和中介机构有好几十家!”

  “但每次都是到最后阶段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公司执行董事岳德源告诉记者,历经诸多磨难的沈阳协合,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次具有标志意义的成功。“希望几个月后,我和陈总能到美国去敲响上市的钟声。”

  “必须搞资本经营”

  1988年,40岁的陈巨余辞去公务下海,走进沈阳开发区,创办沈阳协合,主攻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基因工程、

保健品和中药的研制开发和生产销售。“那一年的《中国科技报》上有一篇文章,说21世纪是生物技术世纪,其中70%集中在生物医药领域。我是辽宁大学生物系毕业的,这不正是我的专长吗?”

  因为当时的政策不允许私营企业涉足制药行业,陈巨余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一个愿意投资2万美元的美籍华人,设立了一家中外合资公司,绕过了这个门槛。但由于公司一直处在研发阶段,不久这个老板就撤走了资金。

  由于缺钱,公司发展初期的捉襟见肘让陈巨余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1991年到1992年,我们没钱搞研发,只有借船出海,找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核心技术由我提供,产品专利归沈阳协合,然后再委托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帮我做成产品。”岳德源说,这样的方法现在被称为“虚拟科研”和“虚拟生产”,沈阳协合算是国内首批“双虚拟”的企业。

  靠这种方法,陈巨余熬过了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不但完成了科研能力的积累,还取得了自有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癌生物新药,填补了“免疫修复抗癌领域”的国际空白。到1999年,沈阳协合年产值已经达到3000万元,公司新药开始走向全国市场。陈巨余开始琢磨借助资本市场迅速扩大公司规模。

  创业板梦想破灭

  在决定进军资本市场后,陈巨余首先瞄准的就是当时筹划中的创业板市场。

  1999年,深圳创业板进入操作阶段。陈找来了现任沈阳协合董事会秘书的安加彬。“加彬以前在另外一家股份公司工作,他有经验。德源这个人特别踏实,而且在政府部门有很多资源。他们让我轻松了不少。”陈巨余说。

  “辽宁省和沈阳市政府、金融办、体改委做了很多工作,他们一直希望沈阳协合这样的企业能够迅速发展壮大,为当地经济做更大的贡献。”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沈阳协合被列入首批创业板238家公司名单。

  “这个名单后来有过一次调整,238家企业最后剩下66家。根据我接触到的资料,沈阳协合排在前20名以内。”一位当时在国家体改委任职的人士告诉记者。

  “上市辅导已经完成了,承销商也确定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高层还专程来沈阳协合考察。我们都认为上创业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岳德源说,但谁也料不到后来政策出现了摇摆。“等到2001年,我们明白过来,深圳创业板被无限期搁置了,我们的梦想破灭了。”

  “拉登把我们给害了”

  “你想得到吗?第二次上市未果,是本·拉登把我们给害了。”安加彬说。“我们是‘9·11’的受害者。”

  2001年,苦等创业板无果的沈阳协合,第一次萌发了海外上市的念头。这时候,公司的年产值是4000多万元,但仍然没有多余资金做更高端的技术研发,谁也不知道他们的技术优势能领先多久。“我们等不及啊,企业发展太慢了。”陈巨余心急如焚。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新加坡大华银行,帮我们尝试去新斯达克市场(新加坡二板市场)上市。”岳德源告诉记者,这一次准备工作比上国内创业板还要周密。新加坡石林(Stone Forest)会计师事务所对沈阳协合出具了尽职调查报告,赴新斯达克市场上市的商业计划书也已经完成。

  “我们和大华签署了框架协议,他们投资5000万新币购买我们40%的股权,这是我们上市的一个重要条件。”陈巨余说,“没想到这时候突然发生了‘9·11’事件,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大华收缩国际投资。我们的上市计划比世贸大厦倒得还快。”

  “应该说,这次海外上市历程对我们还是很有用的。”岳德源说,“我们认识到,一家可靠的中介机构,对民营企业海外上市有多么重要。”

  遇挫香港

  2001年,香港联交所创始人李福兆家族找到沈阳协合,提出对公司进行1500万港元私募投资,并承诺负责公司在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相关事宜。这个家族是东亚银行、联合交易所、赛马会、中文大学等著名机构的股东或董事。“这种合作我当然愿意接受。”陈巨余说。

  然而命运多舛。就在双方签完投资协议,开始准备上市材料的时候,一家沈阳民营企业欧亚农业(0932.HK)香港创业板欺诈上市案件被曝光。这起案件涉案金额超过20亿港元,公司董事长被判刑,保荐人被取缔资格,一时间轰动全港。香港创业板随后刮起了内地民企信用危机风暴,操东北口音的民营企业家几乎全变成了“疑似骗子”。

  “李先生告诉我,香港创业板不成熟,可能要丧失融资能力,因此,他们家族不再投资和关注创业板市场。”陈巨余说,李氏家族随后全面撤出了创业板市场,不久之后,香港创业板也的确失去了融资能力。

  2004年,香港上市公司骏新集团(0091.HK)找到沈阳协合,提出以并购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香港主板上市。“我们与他们按照骏新集团的市场价换股,实现香港上市。”岳德源说,2005年3月6日,双方签订了股权置换框架协议,确定了换股操作的路线图和详细操作程序。

  就在这时候,受香港市场动荡影响,骏新集团股价大跌,市值蒸发过半,沈阳协合估价超过了骏新集团。这样一来,这次收购行为违背了香港联交所2004年3月31日开始实施的新《并购守则》,收购未获批准,合作无疾而终。

  “签订协议的时候,我们的交易并不违反《收购守则》,可惜股价的波动影响了后来计划实施。”陈巨余迄今仍满怀遗憾。

  这一年,沈阳协合实现产值7000万元,产品已经销售至全国1000多家

医院

  “两年来了20多家中介”

  新、港之行虽然没有成功,但沈阳协合的名头已经积累了一些海外影响。“从2001年到2003年,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找到我们,要帮我们海外上市的中介机构、投资公司有20多家。”岳德源说,“这些机构主要来自中国的香港、台湾和美国。”

  “龙蛇混杂,泥沙俱下。”这个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让陈巨余决定不再接待这样的中介机构。“有一家号称军火商出身的美国投资机构,刚和我们接触的时候说自己的实力非常强大,但谈判开始没多久,就提出要借10万元差旅费,我们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安加彬回忆,当时甚至有中介公司要让沈阳协合报销1000元差旅费。

  即便如此,沈阳协合还在努力寻求上市途径。“国内、国外都在谈。这时候我们的年产值已经有了6000万元。所以,广西、上海、陕西有好几家医药类上市公司想收购我们,还有一个同行提出要和我们捆绑上市,我们没有接受。”

  “几年下来,我们自己积累了很多经验。”岳德源说,和中介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民企海外上市最大的障碍是信息不对称和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我们花了6年时间,对海外资本市场的运作技巧、金融工具和操作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了解,花大力气做了两方面研究,一是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IPO(首次公开发行)的可行性,二是跨境换股,实现曲线上市。现在,中介机构根本不可能在这些方面欺骗我们。”

  纳斯达克破局

  在香港并购虽然受阻于联交所新政,但为沈阳协合提供了一整套与境外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的经验,也让他们掌握了买壳上市的技巧。

  2005年末,沈阳协合找到了现在为公司进行境外上市操作的机构。这家机构负责人详细了解公司具体情况后建议,公司销售网络必须重新构建。“改造销售模式需要大量精力和资金,但让我们的利润提高了3倍左右。”陈巨余估算。

  “今年,我们的各产品合并税后净利润将突破200万美元大关。”岳德源对公司的发展信心十足。“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拥有16项中国专利,2项美国专利。抗癌和抗艾(滋病)产品远销日本、南非,这个成绩即使在美国中小型生物科技企业中也是不多见的。而且,我们的研发成本远远低于美国同行,我们有信心使美国投资者全面认可我们的价值。”

  从2006年4月起,双方的合作进入实质阶段,上市地点最终被确认为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目前该中介机构已经为沈阳协合提供了一家可转板到纳斯达克的OTCBB(全美证券商协会管理的交易系统)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沈阳协合将通过换股后重新发行的方式,实现在美国融资,初次融资价格已经定为每股5美元。

  “我后来终于明白,不是我不顺利,而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成功案例太顺利。”陈巨余说。“我周围很多具备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家,都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上绕圈子,没人能一帆风顺。”

  “我们的企业家都是出身于实业。对境外资本市场,从了解到理解、从计划到实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无论是百度还是无锡尚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创业者都是‘海归’,他们已经在境外完成了了解和掌握西方资本市场的过程。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依赖境外投资机构,签署很有可能不平等的对赌协议,拿企业的控制权去换取上市目标;要么自己摸索经验,学会游泳后再下水实践。我选择后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