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元年看交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 13:50 《当代金融家》 | |||||||||
【解读篇】 上市元年看交行 Bank of Communications in Its First Anniversary of Listing
文/本刊记者 罗波 柳瑛 1、标杆的价值 2、国际水准信息披露 3、公司治理: 从形似到神似 4、引资,引制,更引智 5、推进战略转型 6、叶迪奇: 零售业务是发展方向 7、经营业绩大幅提升 ---解读交行2005 年年报 交通银行的上市与其说是阶段性逗号,不如说是开始述说新篇章的冒号。在上市后的一年中,交行经历了比上市前更为剧烈的变革,在新建的框架中不断充实内容,真正开始了向一流国际公众持股银行的转型。过去的一年里,交行在这种自身不断扬弃的蜕变中保持了继续上升的业绩势头,同时,交行对于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意义也随着建行、中行和工行的上市进一步彰显。 杠杠的价值 The Value of a Benchmark 交通银行上市的价值是什么?也许一年来翻番的股价是最直接的表现之一。不过这种上涨的带动效应影响更大,继交行脚步之后赴港的内地银行都在受益于前行者,而交行树立起的典范形象,更让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形象为之一新。 海外上市铺路人 就在交行海外上市一周年前不到的一个月,也就是今年的6月1日,中国银行去香港挂牌上市。此前,中国建设银行已经于去年10月在香港创下亚洲历史上最大IPO(首次公开招股)的纪录,而在中行之后排队的还有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新一轮中国银行业上市潮的掀起,将是今年香港股市最重头的话题之一。 事实上,海外上市是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和转型,真正变身为现代金融企业的重要步骤之一。毗邻内地的香港特区,其股市吸引了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内的大量国际投资者,同时对内地的文化和企业相对有较好的理解,所以成为国内银行海外上市的首选之地。 而最早为国内银行业打通通往香港H股之路的,就是交行。正因为此,交行在香港股市中也拥有了特殊意义。正如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第一个看到的不一定是规模最大的,但一定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会被作为标杆和参照系。后来者如建行、中行,从定价依据到行为准则甚至股价走势,都注定将与交行的表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实也证明了上述判断。交行在业绩大幅提升等消息的影响下,受到众多投资者的追捧,使股价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持续走高,目前达到接近历史高点的5元左右,成为H股中的一面旗帜。而由于交行业绩和股价的出色表现,在交行之后几个月赴港上市的建行,市场定价较之交行就有所提升,发行市净率达到1.96倍;而6月1日中行披露的招股价格区间更高达2.9港元,按照中行对今年各项指标的预期数字计算,发行市净率超过2.1倍。香港大福证券研究部主管麦德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近期建行和交行上涨的行情有关,已上市的这两家银行让投资者看到了国内银行股的投资潜力。可以预言,不仅是中国银行将受惠,国内银行在香港定价的节节攀升给近期所有将赴港的国内银行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这种优良环境将成为国内银行补充资本、改善公司治理和加速接轨国际的重要助推力。 众所周知,我国内地资本市场与海外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比如会计准则、信息披露、上市流程等等。因此,海外上市不仅要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和规则苦练内功,实际上也是自身的又一次再造,是向着国际银行不断靠近的过程。特别是包括交行、中行在内的很多国内银行,还在考虑未来回A股市场上市。由于同时适应两地不同监管要求所涉及的法律、政策和技术问题都十分复杂,没有任何成型经验可供借鉴,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交行筹备上市阶段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和铺垫性工作,不仅对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为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开辟了一条相对顺畅的通路。就连交行的重要股东汇金公司的一位专家都表示,在交行上市之后,他们对国内注资银行的上市终于得到了可以借鉴的模板,各种各样的法律文件和具体操作方式变得有章可循,为他们参股的其他银行今后上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刻舟求剑的贱卖论 不过,正是由于交行和建行在上市后股价表现颇佳,令有些人士总感到当初招募战标杆的价值略投资者和上市时的股价定得低了,“贱卖论”的说法开始不胫而走。 “这种说法类似于刻舟求剑,”有资深分析师认为,除了交行自身的业绩增长和汇丰带来的增值因素外,交行的股价上涨其实包含着很强的“中国因素”。“你可以回忆一下,在2003年有多少外刊报道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问题,有多少外资投行的分析师发表评论称国内的银行濒临破产。如果在当时谁说中国的银行资产被贱卖了,简直就像天方夜谭。” 然而,这种情况在最近两年迅速改观。首先,随着2004年下半年以来数据的披露,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给国际投资者带来了信心,而银行业是典型受益于经济景气的行业,因而受到关注;其次,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直都很强烈,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自然价值上升;此外,国内金融业的改革决心坚定,国外投资者为了不丧失投资机遇,必然争抢银行资源,而追捧上市银行的股票是最直接方便的途径。“上述这些因素都是在2004年年中以来逐步明朗和被投资人认识到的,你用现在的认识来评价当年的交易,是不是很可笑呢?”对此,也有国内资深投资银行家作出类比,“按照这样的说法,像美国上市后股价表现优异的可口可乐、微软等公司,当初岂不是也都‘贱卖’了?” “当时国际上几大投行的分析师对我们的分歧其实很大。”交行投资者关系部门的一位人士回忆道,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师认为交行上市一年内目标价不超过1.55港元,建议投资者减持;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认为交行目标价是2.4港元。即使是交行的财务顾问高盛的分析师给出的调整后的目标价位,也仅为2.8港元。对于专业分析员而言,如今交行的上涨幅度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不仅没有贱卖,反倒是多挣了不少。 从数据的纵横双向比较来看,也能证明上述观点。譬如汇丰参股时付出的价格为1.86元,市净率为1.76倍。同期国外其他银行对于国内银行的入股也有几起,最高的是以恒生银行为主的投资者集团入股兴业银行的1.8倍,最低的是花旗银行入股浦发银行的1.54倍。汇丰付出的是同业中偏高的价格。“你要知道,虽然按照普华永道的审计结果,交行2003年末每股净资产为1.06元,但其中还包括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固定资产评估增值。”交行内部人士透露当时的细节。 同样,交行上市的定价情况也类似,当时的发行市净率1.6倍和市盈率15.2倍,都高于香港同类银行股发行时的平均水平,也是近年来大型国企境外上市的较高水平。从市场反映来看,首日交易收盘价格为2.825港元,升幅13%,幅度适中、成交量很大,也说明了定价的合理性。 交行董事长蒋超良表示,“从交行的经验来看,银行股权被贱卖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恰恰相反,交行上市和股价上扬后,持股比例最高的国有股东受益最大,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市后,交行国家股及国有法人股占比为64.74%,其中财政部占21.78%,社保基金占12.13%,汇金公司占6.55%。社保基金和汇金公司持有股份全部转为H股,并在1年后可全部流通。按发行价格计算,财政部及汇金公司在交行财务重组时通过注资持有的股份增值1.66倍,社保基金持有股份增值47.78%。 国际水准信息披露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坦诚自信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交行,也改变了外界对于中国银行业不够透明的印象。 如果仅说业绩和大势是交行股价上涨最重要的支撑因素,也许还有欠缺,因为要将这些信息准确有效传达到投资人,最终让信息的价值在市场上有所反映,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以往中国银行业给外界的印象,恰恰是封闭的一个“灰色带”,看不清里面到底是什么、有多深,以致于海外的机构和媒体夸大问题胡乱猜测亏损、坏账等数据,一些结论看似令人恐慌,也未免荒唐。 交行的上市改变了外界对国内银行的这一印象。自招股说明书开始,交行就“自揭短处”,将问题和隐患等不利因素详尽地如实披露,洋洋49项风险提示,5件大案告知,不仅让外界了解到真实的交行情况,更感受到交行的自信与坦诚。上市之后,国内外投资者、股票分析师以及新闻媒体的问询接连不断,都能得到交行满意的答复。 深入交行之后可以发现,交行的这种做法不是偶然的。据交行有关人士介绍,上市之后,来自投资者和市场的约束,已经让他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性。除做好信息披露等基础性工作外,交行特别强调“主动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为此,交行以国际一流水准为目标,积极完善了信息披露管理体系,健全了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了信息披露程序,全面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努力提高信息披露服务质量。 交行高层领导在此事上以身作则,上市后立即成立了由董事长蒋超良挂帅,行长张建国、董秘张冀湘、首席财务官于亚利及其他高级管理层成员共同组成的投资者关系管理领导小组,同时在省直分行以及海外分行、代表处层面建立起协调机制,为当地投资者提供服务。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朱克鹏还曾经专门被派往汇丰银行“取经”,实地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和做法。 作为上市后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交行建立起多层次的专门工作团队,实行AB角制度,负责接待投资者及股票分析师的来访,解答他们的疑问。同时,董事会还设置了投资者服务专用信箱和电话,指派专人接听和回答投资者的询问。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9月初至2006年3月底,交行已经接待境内外投资机构、证券分析师等超过60批次,每天接听投资者电话咨询10多次。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朱克鹏表示:“投资者对交行的情况越了解,提出的问题就越深入和尖锐。这一方面在无形中带给我们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促进。” 会计报表是外界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最基本渠道之一,交行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交行不仅成为率先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并对外披露财务报告信息的上市银行,而且在香港上市规则没有强制性要求的情况下,主动按季对外公开披露财务报告信息,以此保证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及时性。 早在2001年,交行就开始聘请国际4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培训财会人员、完善财务报告信息系统、编制财务报告。上市后,交行进一步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开发相关财务管理软件,制定财会信息管理制度,使财务报告信息体系和从业人员满足了国际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 此外,为了使交行2500多名境内法人股东能及时获得按照国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信息,交行不仅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报表,还编制了与国内会计准则的差异调整信息,并派专人为境内股东递送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 在定期业绩发布后,为满足广大股东、投资者和分析师的要求,在上市规则允许的情况下,交行还召开新闻发布会、分析师会、开展国际路演,以早(午)餐会、电话会议、一对一沟通会议等多种形式接待投资者和分析师来访,主动披露主要经营信息,及时提供反映交行主要经营信息、财务摘要及经营情况分析等资料。 交行的努力获得了国际投资界的普遍认可和良好评价。2005年11月3日,由国际权威业内刊物《投资者关系杂志》主办的“2005年度投资者关系年会评奖”活动揭晓,交行获得2005年度台湾及香港地区“初次公开发行最佳投资者关系”奖项,这在国内金融业尚属首次。来自香港、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的370多家基金经理和分析师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给予交行的评语是:“交通银行在上市前期的公关推介以及路演期间的整体表现都非常出色,这是香港今年最大的IPO之一。交通银行为投资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且他们提供的信息清晰易懂。” 应该说交行在投资者关系方面的做法,也为银行业海外上市的后来者树立了典范。 公司治理:从形似到神似 Corporate Governance: Beyond Superfacial Level to the Very Essence 人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公司治理结构。从原来 仅有框架到开始填充内容,交行上市一年来,在此方面深有感触。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虽然交通银行在上市一年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但如果你问董事长蒋超良上市后最大的和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他一定不会马上讲这些漂亮的数据,而是会从数字背后的“故事”说起。公司治理的重大变化肯定是答案之一。 推动公司治理的变革,是中国政府推进金融企业上市的最重要初衷。对此问题,曾经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有着深刻认识:如果比较一下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着高度雷同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就其本质而言,也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党的十六大文件中明确肯定了股份制改造的方向,要通过改变公司治理结构来真正改变企业的运行机制,该思路同样适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如果过去说国有企业像政府机关,是某种程度上的‘准官僚体制’,国有商业银行则更像是一个政府部门,不像商业机构。”周小川说。的确,周小川形容的问题在以前交行的身上也有所体现:银行在人事制度、报酬制度、职工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内部激励机制上,都存在明显的行政级别制度和严重的官本位。银行的负责人往往在决策权上受到限制,缺乏市场化经营;基层储蓄网点的吸储员工和业务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较高风险控制能力的信贷人员,在责任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在报酬上并无明显差别;内部激励不足,外部压力也不足。周小川认为,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加强管理难以真正改变。 可以说,上市一年来交行在这方面脱胎换骨,已经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下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在交行决策层看来,公司治理不是空洞的说辞和写在文件上的条条框框,它关系到银行上上下下各个层面,乃至每一名员工,并最终体现在整体效益的增长和公司价值的提升上。从业绩披露情况看,交行围绕公司治理和机制体制转变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交行上市后,按照深化股份制改革的需要,根据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审核意见,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两次修改了《公司章程》,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基础性规则和制度,涉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架构设置和议事规则,高管任免,关联交易控制,信息披露,激励约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银行公司治理历来有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之说,前者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后者则偏重政府作用和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交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综合了这两种模式的优点,既有独立董事又设立监事会,独立董事偏重于重大决策监督,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包括独立董事)、高管层进行履职监督。交行5位独立董事各司其职,分别出任董事会下设委员会的成员。 交行上市一年来,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要求,通过不断地执行完善,逐步健全了以“党委核心领导、董事会战略决策、行长全权经营、监事会依法监督”为特点的公司治理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衡和相互协调,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既协调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也协调了企业各相关利益的关系。 多元的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的核心意义在于维护投资人的利益。国内资本市场的经验显示,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往往由于大股东具有决定性力量而难以体现其他小股东的利益,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是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础。交通银行通过上市使得股东结构更丰富,充分发挥起各类股东的作用。 2004年6月30日完成财务重组之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始终持有交行绝大部分的股份,交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相当多的缺陷。重组后的交行引入社保基金、中央汇金公司等实力雄厚的机构作为新股东,使得股权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特别是外资战略投资者汇丰银行入股后,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为:第一大股东财政部持股25.53%,第二大股东汇丰银行、第三大股东社保基金和第四大股东汇金公司的持股比例依次为19.90%、14.22%和7.68%。 上市后,除汇丰持股比例不变外,其它几大股东所持股份均有所下降,同时增加了10.44%的公众股东,从而使股权结构进一步丰富,形成对管理层的刚性约束,为完善公司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股东的约束作用下,交行开始了在经营战略、发展模式、业务结构、机制体制等方面的转变。比如,提出了“把股东风险偏好作为经营管理层的风险偏好”的风险文化理念,搭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框架;从过去单纯注重发展速度和市场占有率,变成如今强调效益和股东回报,关注资产回报率、股东权益回报率等核心指标;从过去单纯注重网点和规模的扩展,变成建立起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制定了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考核机制。 从2005年起,总行对基层行的绩效考核已由过去单一的“账面利润”变为风险调整后的“经济利润”指标,即将经济资本成本和拨备作为利润的扣减项,整个考核机制以风险调整后回报率为基础,并且与股东价值相挂钩。 国际化的董事会 上市之前,交行的董事会增添了几副新面孔,出现了外籍人士,他们都是银行业的专家,这让交行董事会的决策一跃与国际接上了轨。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基础性的制度建设、专业化的外籍董事和非执行独立董事占有较高比例,是交行新一届董事会的突出亮点。 2005年9月23日,交行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按境外上市要求修订公司章程的决议,调整了董事会成员,成立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汇丰银行作为第二大股东派出2名董事,分别参加董事会人事薪酬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 同时,董事会的独立性也使得它更能代表股东大会,对高管人员进行问责。在董事会组成结构方面,来自交行高级管理层的执行董事只有3名,而包括2名外籍董事在内的10名非执行董事和来自美国、英国、香港和内地等不同地区,由知名银行家、律师、审计师和经济学家等资深专业人士组成的5名非执行独立董事占了绝大多数。这样的董事会构成,至今在中国商业银行中独一无二,不仅大大提升了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而且使主要由非执行董事和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的各专业委员会的运作更加专业化,更加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交行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董事会使其战略决策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以5 名独立董事为例,两位来自国内,三位来自海外。他们中既有长期供职于境内外银行的资深银行家,也有知名的经济学家;既有国际咨询业界的“大腕”,也有在财务管理和国际资本市场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专家。除了担任独立董事外,他们5 人还分别进入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人事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战略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 张建国行长谈到这5 位独立董事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尽管文化和专业背景不同,但独董们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在风险管理、业务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薪酬计划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该行独立董事谢庆健表示,独董的三大任务是“参与重大决策”、“履行监督职能”、“维护股东权益”,凭借多年在人民银行工作积累的经验,他曾经对交行杭州分行、宁波分行等分支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从而对业务发展和新设机构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和指导建议,后来这些意见都被管理层采纳。 交行董事会中还有两名外籍资深人士担任独立董事—曼宁和威尔逊。美国人曼宁曾经是安永公司亚太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现在除了担任交行的独立董事外,还是bain咨询公司董事和中国地区董事会成员。曼宁平日住在香港,但为了履行交行董事会人事薪酬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职责,通常3 个月就要飞往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交行总部一次。曼宁和其他几位董事还负责拟定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的薪酬方案和激励机制。 64 岁的威尔逊在渣打银行供职长达37年,曾担任香港银行间结算有限公司主席、香港银行公会副主席等职。现在,他是交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威尔逊不会说中文,为了让他的作用不因语言问题而打折扣,交行每次开会前都会为他准备英文资料,并在会议期间为他配备高级翻译。 另一个需提及的人物是香港汇丰银行执行董事、总经理柯清辉。作为汇丰派出的董事之一,他也是交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拥有审计交行年报及外聘审计师进行独立审计的职权。 董事会运作日趋规范化,具有高度专业性的董事会和高管层,为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有效监督和经营管理能力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交行董事长蒋超良指出:“交行股东中,不同的产权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即使是国有资本,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 这种不同利益诉求融合在一起的结果,就是让交行看问题的角度更加丰富而多元化。蒋超良坦言:“上市之后最能带来直接感受的,就是在每次董事会上董事们发言踊跃,不像过去都是‘一言堂’,讨论的时候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表决的时候也不全是赞成票了。我们对董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很重视,凡是能够吸收的,都尽量予以采纳。我们还建立了季度评估报告制度,高级管理层每季度都要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情况报告,接受委员的质询。专门委员会在对高级管理层提供的报告进行讨论后,形成审议意见和建议向董事会报告,由董事会责成高级管理层整改。” 保持国家绝对控制力 在从海外不断吸纳各种经验、引进资本、技术、机制的同时,交通银行始终保持着国家对交行的控股地位,财政部始终拥有第一大股东的地位,拥有最大的话语权。交行非常清楚,作为中国的国有银行,要充分维护国家控制力,就要保证国家控股的地位不能变。 所以,交行始终坚持“三个确保、三个安全”的原则,即确保国家对交行的绝对控制力,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交行战略利益最大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和交行的经营安全。 在交行高层眼中,保持国家金融安全不仅仅是谁具有金融政策的主导权、制定权和金融宏观调控权的问题,也不只是全国金融体系和银行体系的事情,国家重点金融企业的控股权问题同样重要。交行是国务院直属重点金融企业,在保证国家控制权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 在引资和上市两次把海外资本“请进来”的过程中,交行都通过严格的比例限制,维护了国家的控股地位。引资过程中,交行设置了对汇丰增资的限制条款,这些条款得到了汇丰的认可。上市前交行又通过与香港联交所的多次沟通,合理确定了发行规模,从而使上市后财政部持股比例达到21.78%,保持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国有股持股总比例64.7%,国有股保持绝对控制力。交行的做法得到了政府的首肯。今年4 月18 日,在银监会印发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中,交通银行首次被监管部门与工、农、中、建这四大银行并称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无疑,交行探索出一条现代企业制度下保持国家绝对控制力的有效道路。在上市将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必经之路之际,交行海外上市中在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战略利益之间的准确把控,也对陆续上市的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引资,引制,更引智 Capital Infusion, System Infusion, Talent Infusion 汇丰究竟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自汇丰宣布入股以来就被提出,但回答清楚却需要漫长的时间。短期来看,汇丰带来的是交行“强身健体”的资金,接着还有专业的人才和技术,但从长远来看,机制的变化、理念的变革和国际一流银行的文化将是对交行更深远的影响。上市一年来,这些开始初露端倪。 紧密有效地合作 上市后,交通银行香港股价的几次波动,都与交行的战略合作伙伴汇丰银行有关。这其中既包括上市后股票因投资人喊出“买交行就是买汇丰”的口号而受到追捧,也包括香港媒体散出“汇丰与交行合作有碍”的传闻而下挫,甚至汇丰的股票也会随之同向波动。无论如何,这都说明市场对交行-汇丰合作的强烈关注。 其实这仅仅是市场表象,交通银行和汇丰银行的合作原本就有深厚的根基。2004年8月5日,也就是交通银行与汇丰银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前一天,黄菊副总理接见双方代表时就对双方的合作提出了“互谅互让、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16字方针。此后,双方不断用具体行动充实着这一方针,合作紧密而富有成效。 2004年8月6日,交行与汇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交行成功引进汇丰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汇丰银行按每股1.86元的价格,出资17.47亿美元,认购交行股份77.75亿股,持股比例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上限19.9%。 从短期来看,汇丰入股的最直接效果是增加交行的资本金,使交行的资本充足率由8.82%提升到11.62%,核心资本充足率由5.89%提升到8.43%。银行是经营金融风险的企业,资本金多少反映的是承受风险的能力,所以资本充足率成为最为重要的一项银行监管指标。无论是在最新修订的国际银行业通行准则“巴塞尔协议Ⅱ”中,还是在银监会2004年对国内所有商业银行提出的要求中,都规定资本充足率必须满足8%这一硬性指标,否则业务的发展、规模的扩张都将受到限制。因此,汇丰的资金提升了交行的整体实力。 当然,交行始终很清楚的一点是,找海外战略投资人的最终目的不光是补充资本金的“输血”工程,更重要的是学习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完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体系,达到治标治本的双重目的。汇丰入股交行以来,在交行的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财务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二者都有深入的合作,汇丰提供了多种技术支持和服务。 两行联姻犹如跨国婚姻,良好的沟通有着重要意义。汇丰与交行于2005年9月建立起沟通平台,双方确立了三个层次的对话机制:第一个层面是汇丰集团主席庞约翰和交行董事长蒋超良之间的会面,每半年进行一次;第二个层面是汇丰银行主席郑海泉和行政总裁邵铭高以及执行董事王冬胜三人组成的委员会和交行董事长蒋超良、行长张建国、执行董事兼副行长彭纯组成的委员会之间的沟通,每季度进行一次,讨论每年的技术援助方法和交行的发展规划;第三层面就是王冬胜和彭纯之间的沟通。 沟通平台建立后,双方仅行长及副行长以上级别的会晤就达数十次以上,业务层面的沟通协调更是成为了经常性的工作内容。双方从各个层面加强沟通与协调,取长补短,推进合作的不断深入,充分显示了双方的合作诚意。汇丰银行执行董事王冬胜举例说,在汇丰与交行合作推信用卡初期,双方持有不同意见,开始几个月发卡量只有约10万张,但平台建立后双方加深沟通及了解,发卡量于其后4个月内大增60万张。 同时,汇丰入股后帮助交行完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建设,使交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升了一个大台阶。交行借鉴汇丰的经验,建立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季度评估报告制度;在董事会决策层面,汇丰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派出两名从业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全面的董事;在日常经营管理方面,擅长零售银行业务的汇丰直接将自己的特长通过人才输送到交行,派出具有丰富经验、熟悉中国国情的原汇丰中国区总裁叶迪奇担任交行副行长,分管个人金融板块和基金公司,使得交行在相关业务的眼光和水准迅速与国际一流水平拉齐。 为了保证取到汇丰的“真经”,在双方签订入股协议之际,交行还特意与汇丰签订了一份《技术支持与协助协议》,以法律形式作为获得对方技术、达到引智效果的保障。在银行数据和业务整合上的经验是汇丰技术援助的强项。据汇丰银行执行董事王冬胜介绍,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时的一个重要承诺就是帮助交行整合客户数据。按照计划,汇丰还将在2007年8月前,无偿向交行提供包括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审计控制、财务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咨询和指引。 目前,汇丰已经派出多名专家帮助交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评级法系统等重点项目。包括诸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管理培训生”、“评估工作坊”、“平衡积分卡”等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在内,多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在交行的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 在薪酬体系方面,汇丰也深知如何调动起全员的积极性,并帮助交行推进职位、薪酬、绩效管理三大体系改革,提出了“以岗定级、体现差异,以级定薪、拉开差距,以绩定奖、突出贡献”的原则,以改变当年交行有无技术含量的职位间拉不开差距、无法有效激励员工的“官僚机构”气息,构建起外具竞争力、内具公平性和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 另外,汇丰和交行在人才方面的合作也是多层面的。除了副行长级的高管外,汇丰还有6名高级顾问进入交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具体产品和项目的实施,内容涉及信用卡、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财务和资产负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2005年交行派出了4批共计8名管理骨干到汇丰银行实地学习,在未来两年中交行还将陆续派出一批管理骨干到汇丰银行培训。这些人员交流对交行深化股份制改革起到了催化剂的效果。目前,交行有16位汇丰员工任职于不同部门,同时交行也有4名员工将进入汇丰,成为零售部门经理及副经理级骨干。 在业务层面,交行在2005年推进了改善经营管理的15个重点项目,包括数据大集中、推广国际标准的客户评级法、全面的成本管理和核算体制等,并确定了2006年以零售业务、小企业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创新型业务为重点,以及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经营管理转型等目标。汇丰带来的不单是业务创新与流程设计,更关键的还在于促进了交行企业文化的改变、经营理念的更新、服务观念的树立、国际化思维的锻炼和管理方法的改变。而这些渗透在空气中无形而又实在的观念、理念,是一家银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信用卡“样板间” 也许对于多数行外人而言,交行和汇丰的合作目前还不那么直观。不过,通过双方重要的合作项目——信用卡合作,可以很容易感受到汇丰进入后的作用了。 据交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部总经理黄祖林透露,根据交行与汇丰在信用卡方面签订的协议,双方的合作将采取“三步走”:第一步是在交行的框架下,双方以交行内部事业部的组织结构进行初步合作。第二步将推出内部独立核算的信用卡产品,采用独立经营的分行级形式,让产品辐射全国。第三步将是合作最为理想的目标,即合资成立独立的信用卡公司。黄祖林说:“一旦政策环境允许,双方持股的独立信用卡公司将成立,但交行会保持控股地位。” 按照协议,2004年11月,汇丰与交通银 行合作组建的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正式挂牌。 该中心融入了汇丰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以打造中国一流的信用卡品牌、建设中国一流的信用卡发卡机构为目标,双方各自发挥在信用卡管理和分销方面的优势。 2005年5月13日,交行-汇丰双币信用卡在上海首发。2005年7月15日,交行-汇丰双币信用卡在北京启动大规模发卡计划。经过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运作,至2006年4月底,发卡量突破84万张,卡均消费、活卡率等指标都处于良好水平。“中国人的环球卡”的广告语在社会广为传播,取得了较好反馈。 交行有关人士认为,信用卡中心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实现发卡,并让信用卡业务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常运行轨道,确实得益于引进汇丰的技术与管理支持。目前,交行按照国际信用卡经营模式和标准初步建立起了一个集中经营、条线管理、跨文化的业务单元。 推进战略转型 Pushing Through a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在实现机制体制脱胎换骨同时,交通银行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发现以往的经营模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银行发展的要求,无法适应国际上先进银行的竞争。为此,交行借助上市之力,展开了一场空前的战略转型攻坚战。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就任后,交行的发展战略就成为他们考虑的最主要问题。2005年年初,交行党委部署的战略转型工作开始破题。2006年全年,交行的各项工作都将紧紧围绕深入推进战略转型这条主线进行。目前,战略转型的工作在交行各条线上都稳步推进:股东价值最大化、经济资本等理念逐步融入经营管理;零售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中间业务快速增长,贡献度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深入实施,数据大集中、会计管理等15个重点项目全面展开;综合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设立了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并成功发行了3只开放式基金。 推行经济资本理念 2006年年初以来,交行首次在预算管理时就对经济资本在各地区之间做了事先分配,这种配置从全行角度出发,在有些金融环境好、企业诚信度高,同时交行在当地管理水平高的地区,存贷比可以达到甚至超过100%。这种做法在整个中国银行业都颇为先进。 经济资本是最近10来年在国际银行业兴起的一个理念,是用于覆盖银行非预期损失所需要的资本。在国外先进的国际银行如美洲银行中,都运用经济资本概念来科学计量风险、合理配置资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保证相当程度的银行安全的前提下,取得了最大的风险调整回报。自2003年以来,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在国内大力推介经济资本理念,力求使国内银行拥有和国际先进银行同样的评判指标和导向。 2005年,交行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引入了经济资本的理念,“每个分行都要计算自己的EVA。”EVA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经济资本的两个重要工具,通过这两项计算,可以给每一笔业务、每一个产品的成本、收益和风险都进行量化,便于比较、选择和考核。经济资本理念所蕴涵的,其实是快速发展与风险控制间的平衡和协调关系。而对于国内银行而言,由于以往有国家“兜底儿”,发展中经常注重规模而忽视质量。如今,海外上市的交行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得到认可,必须放弃轻视风险的做法,让全行上下改变旧的观念,不仅做到市值最大化,还要在资本约束下提高资本回报率。 引入经济资本理念作为经营业务的指挥棒和业绩度量衡,体现出交行创造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不过,“由于数据基础相对薄弱,多维度计量分配存在困难,过去我们对经济资本的应用还停留在相当粗略的层面,这根指挥棒的效力发挥有限。”交行相关人士表示,今年第一次将经济资本管理、经济资本计划作为预算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就是希望真正做到“风险总量可控,风险回报最优”。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在经济资本的计算中,个人贷款对于资本的占用率大大低于公司贷款。交行把账一算,就发现以往没受到重视的零售业务其实非常重要,一定要迅速加大零售业务占比。同时,对资本金几乎没有占用的以收费为主的中间业务也是国内银行业的薄弱环节,而个人是中间业务的主要客户,这就进一步确认了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方向。 有资料显示,当今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 润的30%~70%来自中间业务,美国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汇丰银行也是以“遍地网点”的零售银行形象著称,这个有经验的战略伙伴成为交行发展零售业务的优势之一。 零售银行主要针对个人,以为高端客户量身打造理财方案为最大利润来源之一,包括个人储蓄存款、个人消费贷款、银行卡(含信用卡)、银行代理业务、电话银行、网络银行以及“一揽子”的个人理财服务等内容。 2005年以来,交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将发展零售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的方向。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明确表示:“零售银行业务将是交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至于与汇丰银行的合作,正是为了加强零售业务的转型,希望5年内交行零售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能够达到20%。”交行在香港公开上市时曾对投资者有如下承诺:通过三年努力将零售业务中负债、资产、收入的行内占比分别提升至40%、18%和20%,即在全行率先推进零售业务转型,并以此为突破,实现全面战略转型。 为实现这一目标,上市后的交行首选“银行卡”与“个人理财”两大核心业务作为突破口。交行一直将太平洋卡中心视为接轨国际经营模式的载体,通过借助汇丰提供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在卡中心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比如,卡中心成为集中经营、条线管理的业务单元,实行信用卡业务中心集中处理、各分行前台营销的业务运营新模式,大幅度提升了业务处理效率和业务处理质量;同时,卡中心的内控管理平台、内控组织架构均按国际先进银行的模式建立,运用专业风险管理工具和数据模型,建立起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此外,交行和汇丰还共同创建了营销新模式,通过集约化的运行支持、集中的资源调度、明晰的品牌理念,使发卡量得以快速增长,品牌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在个人理财方面,交行也早有谋划。交行总行个人金融部已经分拆成产品部、销售服务部、规划部和风险部,各部门相互间独立运作,承担不同的职能和战略侧重,并分别设置部门总经理,直接向主管副行长叶迪奇述职。其中产品部是承载着交行零售金融业务转型使命的核心部门,主导个人金融产品创新。销售服务部也将与信用卡中心的营销部门等进行协同运作。规划和风险两个部门则从不同的侧面负责整体规划、防范风险、协调产品创新与相关制度维护之间的关系。分成4个部门后,零售业务在职责的细分方面更加明晰,促进了交行加快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步伐。 今年5月18日,交行在全国系统内统一推出高端客户财富服务品牌—沃德财富,用副行长叶迪奇的话讲,“这是交行向零售银行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我们希望在做好高端客户服务的基础上,推动全行零售业务的蓬勃发展”。目前,交行有2600个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发达城市的网点,零售客户4000多万户,个人贷款接近900亿元。交行行长张建国表示, 交行目前正在加强理财中心、低柜理财区建设, 积极与高端客户建立一对一服务关系, 并利用客户分析系统和个人财富管理系统,大力推进全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他还透露,2006 年起, 交行将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出全新CI 形象、全新服务内容和业务流程的新型零售网点, 以此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推进零售业务快速发展。 风控“三驾马车” 上市一年多来, 交行的不良贷款始终保持持续平稳下降的态势。交行2005 年年报显示, 年底交行按照五级分类标准核算的不良贷款率为2.37%, 比年初下降了0.54 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额从去年底的186.3 亿元下降到182.8 亿元,实现了两项关键指标的“双降”;同时, 信贷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从0.45降为0.36,反映出交行对风险控制能力增强。 根据交行上市之后股价的良好表现,以及标准普尔提升其评级情况看, 交行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已获得市场认可, 投资者对交行未来资产质量的进一步好转颇具信心。 交行风险监控部总经理林加群表示,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与难点, 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在他看来, 交行在风险管理上的探索之所以取得成效, 成为上市前后吸引投资者眼球的一个亮点, 主要归功于交行风险管理的“ 三驾马车”, 即从风险文化、组织体制、技术工具三个层面, 为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一驾“马车”:风险文化理念 交行提出的风险文化理念是,“ 把股东的风险偏好作为经营管理层的风险偏好, 以股东对风险的容忍度为风险极限, 用风险偏好来调整各方利害关系”, 强调根据风险偏好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所提到的风险已从过去单一的信贷风险扩大到信用、市场、法律、操作等各个层面。为此,交行将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 从侧重事后监控向全过程、全覆盖的风险管理转变。一个最具体的体现, 就是交行实行了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考核办法, 将原来的核销前利润考核调整到拨备后利润考核, 并把经济利润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核心的考核指标, 引导分行处理好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 对业务的扩张和结构调整实行硬约束。 林加群还透露, 对于资产质量较好的银行来说, 继续采用“双降”的指标加以考核并不科学, 对此, 他们正在进行股东容忍度的研究和测算, 一旦董事会批准, 今后将按照股东风险容忍度的要求确定业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即将业务活动所涉及的风险控制在股东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第二驾“马车”: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专业化的组织架构 目前, 交行风险管理系统采纳国际作业方式, 界定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相关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由董事会通过其下属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对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管并评估总体风险;.由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管层的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进行监督;.由行长负责经营管理风险及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 并委任一名副行长协助处理有关风险管理事宜。 在组织架构上, 明确了授信管理部、风险监控部、资产保全部及法律合规部、审计部等相关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 建立起地区授信审批中心和地区审计分部的垂直化风险管理和内控体制, 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控制体系。 为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交行还采用向前台业务单元派驻风险经理的方式, 建立了矩阵式风险监控和报告架构, 同时根据以风险定责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责任认定和追究流程。 第三驾“马车”:主动吸收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经验和技术 大胆引进先进的风险监控和资产保全工具, 这使交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提升:.交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全面推广10 级信贷评级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开发了内部评级系统;.按季对全行资产风险状况进行评估, 发布风险管理评估报告,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 采用现金流贴现模型对所有减值贷款逐笔进行拨备, 实现了对贷款风险的正确评估和有效覆盖;.建立风险过滤模式和风险监察名单制度, 并依托自行开发的风险监控系统, 实现对所有贷款状态变化的迁徙分析。此外, 交行已开始对非信贷资产进行全面风险分类,并实行按月、逐笔和系统化管理, 将其纳入风险监控日常工作。 借助“ 三驾马车” 的拉动, 交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 风险管理的触角正在不断向前、向外延伸, 整体风险基本在可控范围, 资产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作为一家国际公众持股银行, 交行正在努力实现与国际一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全面接轨。 调动全员工作热情 交行在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业绩考核体系带动全行业务转型的同时, 始终在积极考虑如何调动高管层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汇丰的到来以及海外上市, 给交行带来了千载良机, 交行的股权激励计划随着招股说明书面世了。 交行蒋超良董事长在多个场合曾表示,交通银行要树立人才是银行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 充分发挥高管层和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治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便是高管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而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和有效的激励制度, 能够使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与银行的经营战略紧密联系起来, 确保管理层和员工薪酬办法与银行的战略目标、管理环境和企业文化始终保持一致。因此, 激励计划能够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 激励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行为最大限度地与交行的长远发展以及股东根本利益达成一致。 交通银行上市以后, 聘请了全球著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华信惠悦, 协助制订银行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和员工薪酬改革方案。在2005 年11 月18 日季度报表公布会上, 交行董事会秘书张冀湘透露, 交行董事会已经批准了针对高管层的长期激励计划。这是内地国有银行首次推行股权激励。随后, 在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海外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 也纷纷披露了类似的计划。 按照“ 股票增值权”, 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 因公司业绩提升、股票价格上扬,交行的激励对象可以获得行权价与行权日二级市场股价之间差价的收益, 实施对象圈定于董事长、董事( 非独立) 、董事会秘书、监事( 非外部) 、行长及副行长。计划还规定了行权总量和节奏, 要求股票增值权在授出2 年后方可行使权利,2 年后最多只能行使25%,3 年后再行使25%,5 年后才可以行使最后的25%, 从而保证了银行长远发展和股东的长期回报。 此外, 对于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激励计划, 交行正在积极的讨论之中, 激励方式有多种选择, 例如经济资本考核就是针对分行经营者的重要考核方案。今年交行推出了人力资源和员工薪酬改革实施方案, 针对全行员工的薪酬制度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再造流程系统 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 必然要求组织再造和流程重组。交行上市一年来, 稳步推进着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再造。 组织再造总的方向是以客户为中心,以股东利益为目标,按照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前、中、后台分离和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监督分离、风险管理垂直化的原则,逐步变“ 小总行、大分行”为“大总行、小分行”,完善分行管理模式,推进分支机构扁平化管理的改革。 交行目前加快推进了授信、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等业务条线垂直化改革的步伐。例如在风险控制方面, 上市之后, 交行设置总行审批中心和隶属总行的五大区域审批中心, 将全行主要的授信授权业务纳入总行的一体化管理, 建立独立、垂直、专业化的授信评审体系, 形成了信贷审批和风险监控的分行、片区和总行的“三级制”控制。 同时, 交行按照“事业部制”方向, 通过组建新的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功能整合, 更合理地定位部门职能, 实行“ 双线运营”。在完成职能整合之后, 授信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授信政策和授信审查审批, 来控制授信业务发生前的风险; 风险监控部则以风险评级为核心工具, 对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识别、监测和预警; 资产保全部负责对有问题资产的及时处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此外, 银行的业务模式、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和整合, 还依赖于一个数据资源全行集中、客户信息全行集中、管理信息全行集中、业务流程全行集中、授权管理全行集中的现代商业银行IT 平台。以此为指导思想, 自2002 年以来, 交行加速推进了“数据大集中工程”。 2005 年6 月末, 交行的“ 数据大集中”一期工程在全行顺利投产。该工程涉及到核心账务系统( 公司业务) 、信贷管理系统、国际业务处理系统、事后监督及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客户综合信息系统几个方面, 至今系统运行良好, 其技术先进性和对经营管理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数据大集中二期工程,包括核心账务系统( 个人金融业务) 、个人贷款系统、“ 外汇宝系统”、基金代销以及各种渠道和外围系统, 全面启动并于2005 年8 月29 日实现投产。总行及部分分行已实现网上文件处理及公文传输,提高了办公效率。目前, 交行稳步推进15 个重点项目的开发和实施, 重点做好数据大集中、管理会计、内部评级法、组织架构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等夯实管理基础的核心项目, 以求从根基上打造新的体制机制。 品牌形象大大提升 随着亮相海外资本市场, 交行体内原本淡漠的品牌意识被逐渐唤醒, 这或许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经历的一大转变。应该说一年前在香港, 交行最主要的形象是“来自内地的首家银行” 和“ 汇丰参股的银行”, 现在, 交行又在不断往自身形象中填充新的内涵。 交行董事长蒋超良为交行勾勒过一个理 想的形象定位, 那就是“ 一流国际公众持股银行”。“ 别看表述简单, 其实含义丰富。” 蒋超良表示, 这里面包含着经营管理水平国际一流、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等多重内涵。今年初, 交行将这个目标分解后,明确提出了“ 国际公众银行、创新型银行、综合性银行、经营集约化银行、管理先进型银行”的战略转型目标, 重点是要打造一流的零售银行和建设一流的金融控股公司。 在转型零售银行方面, 交行不断通过产品来承载品牌形象。交行一共发行了4000 多万张太平洋卡, 就像4000多万个交行的形象广告; 新上线的沃德财富面向8 万多个交行的VIP 客户, 给高端客户更高的附加值; 信用卡“中国人的环球卡” 口号也是深入人心。此外, 还有交银理财、金融快线、小企业展业通等品牌, 也在各自领域让人体会着交行的最新形象变化。 更大的改变还来自于专业机构的认可。随着交行改革发展的成果赢得各界广泛认同, 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银监会提高了对交通银行的监管评级; 标准普尔、惠誉等评级机构相继调高了交行的评级。2005 年权威机构和财经媒体授予交行的奖项之多,也创下历史之最。《财资》、《亚洲金融》、“ 世界品牌实验室”等多家机构分别授予交行“2005 中国地区最佳交易奖”、“2005 年度中国最佳商业银行”、“ 中国品牌年度大奖(NO.1)” 等各类奖项, 都表明了对交行的认可。 交行董事长蒋超良希望, 交行在成为首家走出国门的国内银行之后, 还能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一流的民族金融品牌。 叶迪奇:零售业务是发展方向 Retail Banking Is the Direction, Says Mr. Dicky Peter Yip 《当代金融家》:为什么交行如此看重零售银行业务?交行是如何提出向零售银行转型的? 叶迪奇:零售业务应该在3 到5 年内成为国内银行的一个发展方向。现在国内多数银行的业务主要在公司业务上, 而到2006 年底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时, 国内多数银行会感到公司业务的收入和利差等有很大压力,因此个人业务、零售业务是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 交行从去年开始进行零售银行转型, 原因有三: 一是国内的个人财富增长正在以非常快速的步伐向前迈进, 同时, 我们拥有超过4000 万的个人客户, 因此, 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照顾好这些客户的理财需求; 二是现在公司业务是我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增长潜力会存在一定压力。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利用这些公司客户资源, 向他们企业中的所有人, 包括经理主管和普通员工提供产品和服务; 三是银行正在由单纯的存贷款服务向其他金融服务转变, 新的服务包括投资、咨询、财富管理和保全等服务。我们希望能为我们的个人客户提供完整的一对一式的方案,从而解决他们的理财需求。 《当代金融家》:很多银行都已经提出零售银行的发展战略,这会不会给交行带来压力? 叶迪奇:现在国内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水平很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个人财富增长很快,政府鼓励个人消费,这些都成为银行发展个人业务的动力。尽管个人业务这一块竞争激烈,但是市场也相当大,我相信不同的银行会有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交通银行也有自己的优势。 今年底国内金融市场要全面开放,势必会在可能放开的投资和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有一定增幅。我们与汇丰的合作一定会确保交行成为在国内市场向客户提供此类服务的准备最充分的银行。 《当代金融家》:交行零售银行业务相比国内其他银行具有哪些优势?下一阶段交行零售银行业务的目标有哪些? 叶迪奇:交行目前拥有4000万个人客户,这个群体不算多,但接下来我们会大力拓展客户。与之相对应,未来几年,交行会大力扩招客户经理,每过一年,我们的客户经理队伍都会增加一倍。 今年交行将在全国推出30多个“沃德财富”中心,此后将逐步扩展到全国主要城市。交行“沃德财富”将全面覆盖并提升“交银理财VIP”的原有服务。除了交行自有的产品之外,“沃德财富”会从多个方面拓展产品渠道,包括代理一些基金、保险产品,并适时引入一些境外的投资产品。同时,也会考虑和汇丰银行合作开发产品。当然,我们要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全面的财富管理服务,客户经理为客户寻找最合适的产品。交行的信用卡业务也将是交行零售银行重点所在,我们的目标是每年发卡100万张。 《当代金融家》:交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交行如何能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控制风险? 叶迪奇:交行贷款给小企业或者个人时,实行打分制度并采用参考市场资料等方式。花一两个月时间把10亿元贷给一个大客户和把钱贷给众多的个人,控制风险的方式完全不同,对风险的认定也有所差异。就像信用卡业务,我们知道一定要有风险,不可能100%的人都准时还款。这就要看我们可以承担多少风险,我们风险定价定在哪里。这个与大企业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研究。 目前我们有4000多万个人客户,我们正在一步步做好客户信息的清理工作,这是银行以后发展个人业务的基础。我们也在进行系统开发,把风险管理由分行转到总行,利用新的工具防范风险。同时还会和每个城市的信贷公司合作进行风险分析。 《当代金融家》:那么如何让交行的员工能够满足零售业务的新需求? 叶迪奇:交行新的激励计划有望马上开始在分行试点。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解决人的问题,把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我们有5万多员工,向零售银行转型,首先要做的就是人的培训。 我们现在还没有计划进行大规模的人员调整或者去别的公司挖人。最主要的做法就是要把一个零售银行概念给我们的员工。零售银行业务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内容。我们目前正在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来改变员工零售银行观念,让现在的员工转变到可以适应新的工作。 从履历上看,叶迪奇是个极为专注的人。17岁进入汇丰银行,一下子就服役了40多年,也许这次来到交通银行出任副行长将成为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跳槽。 不过,叶迪奇做起事来的速度相当快。2004年5月他成为交行副行长,分管零售银行业务和基金公司业务;9月下旬就亲自操刀,在全国92个城市的分支行同时开展以交银理财,您的财富智囊团”为主题的私人金融业务百日大营销,期望通过高强度的密集营销为交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打出开门红;今年5月18日,他又率领交行个人金融部推出高端客户财富服务品牌沃德财富,将国外银行的服务理念引入交行个人金融品牌和服务之中,为未来更多产品和服务的推出打响第一炮。 经营业绩大幅提升 ——解读交行2005 年年报 A Great Leap Forward in Performance - Interpreting Bank of Communications' 2005 Annual Report 今年3 月28 日,交通银行公布了海外上市后按照国际财务标准编制的第一份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交行净利润大幅增长4.77 倍,从2004 年的16 亿元一跃升至2005 年的92 亿元,亮丽的业绩成为交行首份年报最主要也是最大的看点;除此之外,年报还披露了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进步。业绩增长强劲、信息披露充分,交行首份年报在市场上普遍得到了正面的、积极的评价。 交行的年报以国际会计准则第39 号(IAS39)作为标准。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指出,IAS39 中关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资产和负债分类方法和计价原则、公允价值的确定、资产减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套期会计有关规定等内容,都是当前国际会计准则方面比较前沿的规定。可以说IAS39 是国际一流银行当前最严格的会计准则。 盈利超出市场预期 2005 年6 月23 日,交行作为我国内地第 一家发行H 股的商业银行在香港联交所挂牌 上市。按照上市前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所做的 预测,2005 年盈利水平将“不少于78.74 亿元 人民币”。从3 月28 日公布的年度业绩看, 结果显然大大超出了当时的预期。 根据交行发布的2005 年年报, 截至2005 年12 月31 日,公司实现净利润92.49 亿元, 比2004 年同期增加76.45 亿元, 增幅达476.62%;资产总额14234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94 亿元, 增长24.43%;每股盈利0.22 元,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0.16 元,增幅达266.67%;而成本收入比则从上年的60.78% 降为51.24%,显示出盈利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此外,公司其他财务指标也整体向好:平均资产回报率为0.72%,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为13.68%,股本回报率为11.13%,均比2004 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尽管交行利润的大幅提高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当年税项支出减少了近35 亿元人民币,但作为一家资产上万亿元的银行企业,能取得如此回报已达上等水平。事实上,交行去年税前经营利润128.43 亿元人民币,其增长幅度为65.7%;按照中国公认会计准则测算的资本充足率为11.2%,核心资本充足率8.78%,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1.48 和2.01 个百分点,根据五级分类指引计算的不良贷款率为2.37%,较年初又下降0.54 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则达到58.39%,比年初提高了14.38 个百分点。各项指标均表明,交行的盈利能力在增强,而单位运营成本在降低,资本实力也在增强,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交行首席财务官于亚利表示,公司业绩上升4.77 倍,主要是因为正常经营利润增长理想,使税前利润增幅达66%;另外,交行期内享有税务优惠,使所得税金额由2004 年的61.46 亿元降至2005 年的36 亿元。于亚利指出,有关税务优惠将延续至2006 年。 资产结构不断优化 和国内很多商业银行一样,交行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净利息收入,从年报来看,数字的内涵正在变化。 根据年报披露,交行2005 年的净利息收入为315.9 亿元,增幅25.4%。由于资金市场利率下降及定期存款利率上升,交行净利差由2004 年的2.61%下降至2.58%,但其边际利率反而由2.59% 提高至2.64%。这说明其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方面的能力增强,也意味着公司管理能力增强。在这其中,除了风险防范和内控体系加强,以及一系列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引进外,公司贷款结构的不断优化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据显示,2005 年末,交行1 - 5 级客户贷款余额占比达到67.55%,较年初提高5.26 个百分点;6 - 7 级客户贷款余额占比26.77%,较年初下降5.43 个百分点;8-10级较高风险客户贷款余额占比2.43%,较年初下降0.77 个百分点。这说明交行客户的质量整体正在提升。 通过实施有效的信贷流程和适时的授信指导意见,交行贷款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持类贷款占比明显上升,年末达到29.80%, 比2004 年末提高4.5 个百分点;维持减持类贷款占比明显下降,年末为23.70% ,比2004 年末下降4.2 个百分点。 从具体行业分布看, 制造业贷款、贸易贷款以及房地产贷款所占比重均有所下降,2005 年末占比分别为34.79% 、12.07% 和10.07%, 分别比2004 年末下降0.58 、1.26 和2.37 个百分点; 而交通及公共事业贷款占比则由2004 年末的15.63% 上升至2005 年末的19.08% ,上升3.45 个百分点。 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由于其所处地区战略地位和经济回报的重要性, 引起各家商业银行的关注。同样, 交行也非常注重这些地区的业务拓展。交行在三个重点地区的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三个地区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64.27%,比2004年末提高0.87 个百分点。 此外,为了提高资产盈利能力, 扩大净边际利率, 交行对资产结构进行合理安排, 积极运作剩余资金, 减少不生息资产和低盈利资产的占比, 加大了票据业务的发展力度。2005 年末, 贴现票据业务较年初净增168.80 亿元,增幅38.37%, 远远高于资产总额的增幅。 对于交行一直引以为豪的“ 审慎的风险管理和有效的内部控制”, 年报也有所反映。无论是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减值贷款比率, 还是按照我国贷款五级分类标准计算的不良贷款率, 交行的这一数字都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8% 和2.37%; 拨备覆盖率则比年初提高了14.38 个百分点,达到58.39% 。 零售业务增长突出 交行对外公布的战略转型目标是“ 国际公众银行、创新型银行、综合性银行、经营集约化银行、管理先进型银行”, 重点是要打造一流的零售银行和建设一流的金融控股公司。查看交行上市招股说明书以及后来陆续披露的2005 年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业绩报告等资料,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对比和分析可以看出, 交行正不断发挥其原有优势并积极利用上市后的有利时机, 在按照公开上市发行时向投资者承诺的既定方向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截至2005 年末, 交行零售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357 亿元和1041 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8.11% 和21.31%, 分别比公司存贷款增幅高出6.68 和2.53 个百分点; 零售业务收入达到62.82 亿元, 零售业务收入占比达到11.70%,同比提高1.6 个百分点。与汇丰合作开发的双币种信用卡, 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累计发卡超过65 万张, 创造了国内商业银行首发当年发卡数量的最佳业绩,势头十分迅猛。 数据优良表现的背后是交行2005 年在零售业务投入方面的巨大努力。譬如围绕产品创新, 交行就做了很多工作, 完成银联17 位标准借记卡的开发设计和19 位借记卡的系统开发, 开发“ 留学快车”, 启动“ 家易通” 项目, 开发先进的酒店银行卡收单Fidelio 系统;加强“ 交银理财” 产品创新, 与汇丰合作开发SPOMS 系统, 优化“ 得利宝” 系列产品; 推出零售3.0 系统与“ 专业版” 个人网银; 推出多媒体“全国通”和POS 异地转账交易等。 通过实施产品创新, 交行零售产品的竞争实力得到有效提高, 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2005 年1 月,“2004 中国十大影响力品牌新闻发布会暨首届中国品牌影响力高峰论坛年会” 上, 交通银行荣获“ 中国银行十大影响力品牌”;2005 年1 月, 交行被《财经文摘》评为“ 金融创新奖”; 2005 年12 月, 在由中国品牌国际论坛主办的“2005 年中国生活方式最佳品牌” 和“ 最佳产品” 年度评选活动中, 交行荣获“2005 年中国生活方式最佳金融品牌”,交银理财荣获“最佳个人理财产品”;2005 年12 月, 世界三大品牌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经过长达半年深入调查分析, 综合各项指标后, 公布“交通银行”品牌获得“中国品牌年度大奖”(NO.1) 称号,“太平洋卡” 品牌荣获2005“ 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银行卡排名第三名。 中间业务提升迅速 从收入结构方面看, 尽管净利息收入依然在全部收入中充当主角, 达315.9 亿元,增幅25.4%, 但交行2005 年非利息收入达44.52 亿元, 增幅为61%, 不仅远远超过利息收入的增幅,而且占比也提高到8% 左右;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在44.52 亿元的非利息收入中, 含金量颇高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到了21.09 亿元, 增幅为25.91%, 表明交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这对其维持良好的资本充足率、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将会有很大帮助。 具体来看, 交行的中间业务有如下三个 重要突破: 一是网银业务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05年末, 交行累计完成网上银行交易量28583亿元, 同比增长172.22%, 网银业务达到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二是支付结算业务、担保及承诺业务以及交易类业务均实现较快增长。2005 年, 交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担保及承诺业务收入以及交易类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1.51亿元、2.35亿元和2.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9%、63.08%和67.41%; 三是国际业务全面发展。首先,2005年国际结算金额累计达到925亿美元,同比增长29.94%。其次,代理行业务大幅拓展,截至2005年末新增代理行92家,代理行网络进一步完善。第三,获得银行间远期外汇买卖、柜台人民币掉期交易、央行人民币掉期交易、本外币交叉理财产品等八项业务的市场准入资格,相关业务蓬勃开展。 在传统中间业务继续较好发展的同时,交通银行的新兴业务取得显著成绩。这包括: 第一,投资银行业务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成功承销4只短期融资券,承销总金额达到352.5亿元,发行总金额达到137.5亿元,市场份额约为10%。 第二,资产托管业务取得新的进展。2005年交通银行获得了企业年金托管和账户管理两项资格,业务随即取得实质性突破,截至2005年末,已与13家企业签订年金托管合同,与9家企业签订账户管理合同。2005年交行还取得了保险资产股票投资的托管资格,保险资产托管业务的开展也顺利展开,2005年末已托管两家保险公司的股票资产组合。 第三,成功设立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并顺利发行3只基金产品。 国泰君安(香港)研究员戴祖祥认为,交行业绩报告最大的看点主要是非利息收入的大幅增长。这些变化反映了交行在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非利息收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有市场人士表示,从交行公开招股到上市后投资者的热情表现,可以看出市场对交行未来盈利能力的持续信心,而这种想像空间主要来自于零售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以及未来综合经营带来的新利润增长点。 投资价值进一步显现 对于这样一份令投资者和公众较为满意的“成绩单”,交行方面认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通过努力增加盈利资产和高收益资产,有效控制负债成本,使得盈利水准得以显著提升;二是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扩展创新业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他们同时表示,过去一年来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迈出的关键步伐,对业务发展起到了正面推动作用,也为其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包括逐步树立股东价值最大化、资本约束、全面风险管理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等。 从年报情况看,交行的自我评价实事求是。尽管在过去的一年中,交行“既面临经济持续发展、金融环境改善带来的机遇,也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但其各项经营指标都呈现出持续向好的趋势。在保持资产规模大幅上升的同时,整体资产质量有所提高,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和投资价值。如果不是坚持调整经营战略和业务结构,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内控水平,是难以得到如此效果的。 毫无疑问,交行这样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也给予各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交行董事会已经建议对股东进行每股0.08元的派息,据此测算,交行第一大股东财政部(持股21.78%)将因此获得7.98亿元的股息收入;第二大股东汇丰银行(持股19.9%)可将获得7.29亿元的股息收入;第三大股东全国社保基金(持股12.13%)可获得4.44亿元的股息收入。不过,派息计划还须获得今年6月22日召开的交行股东大会批准。而在二级市场上,交行上市以来股价一路飙升,3月29日收盘价已经达4.975港元,是上市发行价格2.6元的191.35%,大小股东均已从中分享了其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目前各大投行对于交行最近两年的表现较为乐观。高盛表示看好交行未来的贷款表现,认为目前市场低估了交行的贷款增长能力、信贷成本表现以及资产增长,并乐观预测交行今年的盈利将达115.8亿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