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期铜多头伺机反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 05:43 中国证券报

  金龙铜管 陆承红

  从目前情况来看,铜市长线控盘主力多头资金没有离场,它们依然在利用库存、注销仓单等手段维持着多头人气。不过,它们需要对抗的是国际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加息会导致债市收益率提高、经济增长放缓,引发商品指数资金清场。

  进口贸易商陷入困境

  随着伦敦铜破位7250美元,一方面前期国内空头加大了打压力度,同时“多杀多”局面使国内价格连续跌停,跌幅大于伦敦,进口通道被加大的亏损打断。今年1-4月,精铜进口贸易亏损在每吨2000元左右。在这样贸易环境下,1-4月精铜进口受阻。5月初上海期铜因资金作用出现短暂快速回升,针对3个月远期的进口出现盈利。但这样的状况只维持了几天,贸易进口环境再次恶化。

  内外两地比价已经达到很低程度,星期一收盘时,期铜主力9月内外比价为8.5,这个数字已经和去年国储拍卖铜的时候大致相当。不过考虑到目前

人民币汇率较去年12月有大约1%的升值表现,当前比价中枢应该比去年12月下移0.1左右,因此比价数值扭曲还没有达到去年地步。但是如果还原成差价情况来看,去年12月初一般贸易进口的亏损为5500元,而现在最多时候亏损达到近9000元,显然这个每吨亏损数值更为直接体现出今年贸易方面的扭曲程度超过了去年。在这种背景下,上半年中国净进口精铜数字肯定将创下2002年以来低点。

  空方主力趁机加力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混杂的,本来现货市场上消费由于高价就已经有点疲乏,而再度传出国储铜入市消息后,现货市场就连续出现大幅度贴水。虽然未见有实质性放货痕迹,但是这种朦胧预期反而导致一些现货供应商压低价格竞相出货。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明文规定,国家储备物资将严禁进入期货市场,除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使得国储还在伦敦期货市场进行实物交割外,国储利用国内期货市场抛货的通道已经被政策切断。根据一些市场信息,国储铜投放很可能是通过一些贸易商在现货市场上的贸易通道进行消化,而与此相关的几大经纪公司在期货市场的空头头寸,应该是和此相关的保值卖出行为。当然整个事件执行必然会透露出一定信息,这也成为部分投机空头打压的根据。正如5月中旬多头力量尽情碾压空方,比价快速走高形成了贸易盈利一样。伴随着伦敦跌落,在多方无心防守情况下,空头力量打压主导了比价扭曲行情的发展。

  这段时间,消费者面对卖方宽松的出价,表现得气定若闲。只是由于最近价格大幅下滑,这种贴水才开始平缓或者有所消失。但是一旦价格重新走高,贴水就马上出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需求面疲软。

  国内供需出现变化

  处于这样一种价格扭曲中,各大炼厂经营压力开始显现。选择加工出口成为减轻压力的首选,预计本月精铜出口将会增加。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TC/RC设置软关卡,铜精矿联合采购小组不知道能否如愿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这又将成为继

铁矿石谈判之后出现的关于原材料定价方面的一大对抗。也许在现货铜精矿招标中,国际铜矿商采用了一些不光彩行为来压低价格。不过自去年以来中国不断扩大精铜生产能力,已经把谈判优势拱手让给了对方。如果真的按照自己的设想参与谈判,减产就成为必然。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铜材产量为47.8万吨,仅比去年5月多出2.3万吨。而4月份铜材产量52.6万吨却高出去年同期9万吨。另外去年的铜材产量高峰在4-6月份,每个月都很平衡,7月份才出现下滑;而今年5月产量就已经出现下滑,需求增长力度开始减弱。

  总结国内下半年可能出现的供需状况,一是国内库存在7、8月消费淡季依然会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数量。因为此时冶炼厂将依然根据年度计划进行生产,进口数量虽然不大,但是需求此时处于低档。二是TC/RC合同谈判中炼厂将不得不接受矿产商要求,在后续时间段,炼厂消耗完精矿库存后,产量将出现下降,国内精铜库存在需求开始回升状况下被逐渐消化。三是国外长单转售,利用国内铜生产进行铜材(主要是铜管和铜箔等)的一般贸易出口又会出现,比价出现恢复。

  资金流向是关键

  当然中国与伦敦铜比价变化,依然无法更改全球铜价的实际运行。目前伦敦持仓量显示资金已经出现了部分流失,2季度起新增仓位数量已经全数清场。从持仓演变过程看,8000高位上空方除了止损外几乎没有出现打压力量;在行情下跌过程中,不论是多头抑或是空头均在平仓离场。一方面有一些多头资金出现兑现盈利情况,而另一方面长期被套的空方资金在调整到目前价位后也在积极出局。

  综观后市发展,资金流向依然是关键。多头方面希望维系住场内留存资金,并能够得到3季度资金加盟;而空方目前还没有出现加力打压痕迹,它们希望资金向场外流转,这会动摇多头的根据地。而单个商品市场不同于股市及汇市,由于基本面供需因素以及仓位的集中度,伦铜依然会在局部阶段形成挤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