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职场 > 正文
 

第三次就业高峰压力下的出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 04:17 金融投资报

  就读于西华大学法律专业的李波虽然要明年6月份才毕业,但他本人和家里的人现在就为就业一事忙开了,又是八方托人“拉关系”,找门路,又是花钱制作一套精美的自荐书并四处投递。李波告诉记者,他们班上的同学大都跟他一样,提前在为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而奔波了。

  现象

  千军万马过就业“独木桥”

  李波和他的同学的个案也可以说正是中国就业现状的真实缩影。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大学毕业生只是新增劳动力资源的一部分。”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刘处长说,还有中专毕业生、中职生以及转业军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四川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全国一样且供求矛盾略有突出。第三次就业高峰的到来将考验着政府、企业及求职者,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天下第一难事。”

  记者在采访中对“天下第一难事”进行了求证。去年毕业于川内某高校的卢先生,学的是生物专业,本来这是一个前景较好的专业。但卢先生至今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搞生物研究,相关部门认为他还不够格,进入与生物产业相关的企业,人家要求有至少两年以上的从业经验。

  学市场营销的李小姐,虽然被一家食品企业录用,但李小姐并不感到这就是她的事业。她说,她的工作就是陪客户吃饭、喝酒、喝茶、打

麻将,成天陷于事务性的工作之中,局外人都羡慕她找到了一份轻松的工作,但她却萌生去意,只是现在还未找到合适的去处。

  与李小姐比起来,成都劳务市场上的“蓝领”们就惨多了。从资阳来蓉的罗永和,一无技术,二无关系,只身来成都闯荡,身上带来的几百元钱已用作了求职场的门票费、中介费、食宿费,而至今未有一家单位接收他。

  由于求职场上“僧多粥少”,因而也就形成了求职者合法权益屡遭侵犯的局面。在某工地上打工的周先生一行几人干了一个月下来,不仅工资分文未拿到,倒被用工方收取了每人200元的押金。

  “老板给我们买社保?不可能的事!”这是接受记者采访的张先生的回答。张先生现在成都一家企业打工。他说,他们也知道用工单位应该给员工买社保,但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无异于自动辞职,因为老板可以马上炒了你鱿鱼,为了保住饭碗,他们只好自认吃亏。

  原因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谁叫你出生在这个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年代?”成都一位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士以调侃的口气分析了劳动者就业困难的原因。这位人士认为,形成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最近10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给城市就业带来压力。上世纪80年代高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为15∶1;到了90年代初期为10∶1;而进入90年代中后期则变为7∶1;进入21世纪后则变为2∶1。一些本来应该在农村就业的农村学生因高校扩招而进入了大学,毕业后自然将寻找就业岗位的目标放在城市。

  其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方面是农村进城务工农民增多,占据了一部分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城市近郊农民,其赖以生存的耕地被征用,身份由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这也增大了城市就业压力。记者获悉,由某企业集团开发的成都生态经济产业园区,就使1000多名农民进城当了城市居民,他们需要就业,需要吃饭。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则认为,中国的就业压力特别大还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有关。他说,尽管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已有30年的历史了,全国此间少生了上亿人口,但由于基数大,新出生人口的绝对值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刘处长认为,这只是一种局部现象,并不表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出路

  多种思维多条路

  就业难问题既非今日始,也非明日终。业内专家预计,即使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也难言由就业难变为就业易。就连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差无几,人口仅为中国四分之一,经济比中国发达得多的美国,也将控制失业率、解决就业问题放在政府的首位,就业何等重要已不言自明了。

  解决就业难题已成为目前中国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政府可谓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创造就业岗位。

  “除了进入企事业单位打工外,劳动者完全可以在自主创业上多动脑筋。”刘处长介绍,目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SYB(即建立和完善你的企业)项目,该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模式,主要针对个人小本创业者进行辅导、培训。“它比较客观,不保证创业获得成功。”刘处长说,但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让你了解自己是适合当老板还是更适合当打工仔。

  成都中职学校则将“订单式培养”作为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率的手段之一。如成都市机械技工学校与广州知名珠宝企业合作,开设珠宝制造及营销业务培训,效果很好。

  加强用工制度改革。对原先行业垄断程度较高和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的部门实行“阳光招考”,体现在就业上的“三公”原则。本报记者 杨子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