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创新不断 上证所欲打造世界一流交易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10:08 证券日报 | |||||||||
□ 本报记者 闫立良 “明确创新方向,制定创新目标,选择创新道路”,这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立所之基。在上证所15年的历程中,从1999年推出的“上证联合研究计划”,到日前推出的首份《市场质量报告》,“创新”二字始终贯穿其中。创新成为上证所的“灵魂”,也是实现其打造世界一流交易所远大目标的重要通道。
通观国际成熟市场上的证券交易所,除去一线监管职能以外,它们更是市场的组织者和运营者。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证券交易所都把产品多样化作为战略取向,为投资者提供不同收益和风险组合的交易产品,增强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例如,德国交易所、泛欧交易所等通过国内外的市场整合拥有了完善的产品系列,其产品线涵盖了目前已有的几乎所有证券类产品,甚至包括商品期货。 欲打造成为世界一流交易所的上证所自然不甘落后,准备在市场交易机制上做出重大变革。日前,上证所创新实验室负责人透露,该实验室正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制订融资融券业务细则,并正在研究放宽涨跌幅限制和日内回转(T+0)交易等问题,以改善交易机制,提升市场运行质量。他们建议,放宽上证50指数成份股的涨跌幅限制至20%。这被业界认为是活跃股市的重要措施之一,必将对市场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其实,上证所创新活动的理论探讨从未停止过,在这种探讨过程中完成了对国内资本市场推出金融创新的可行性和方案设计。1999年,上证所推出了“上证联合研究计划”,先后完成了100多份研究报告,涉及产品、交易机制、法律、信息、市场微观结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指数、宏观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2002年,上证所又设立了高级金融专家工作站,为市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和实施方案。 在理论探索取得丰硕成果之后,上证所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和创新业务:开发上证180、上证50、红利指数;于2004年12月6日首先在大宗交易系统推出买断式回购,并于2005年3月21日在竞价系统推出;2005年2月,上证所在中国大陆推出了首只ETF——上证50ETF,并获得了美国ETF基金组织等机构颁发的“亚太地区最佳产品创新奖”;2005年8月,权证产品推出,并设立了一级交易商制度,股市的价格发现功能得到完善;2003年1月推出大宗交易业务,去年为联通CDMA收益计划提供了转让平台,这是交易所拓展固定收益产品市场的一个有益尝试;“上证基金通”于2005年8月1日起正式推出,拓展了传统交易所的业务边界,扩展了交易平台的功能,提升了交易所对市场的服务范围。 正是有了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上证所负责人在阐释2006年总体工作思路时才表示,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上证所的业务创新、技术系统建设将面临重要突破。 此外,随着技术投入的不断加大,上证所的“三新”工程,即新一代交易系统、新一代信息系统和新网站三大项目的建设已日趋完善。如今,新一代信息系统的核心和重要基础设施即数据仓库二期的开发建设即将完成,并转入试运行阶段。该数据仓库的系统容量达到14TB,涵盖了1990年上证所建所以来所有的历史数据及最新增量数据。自主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即中国XBRL分类,在证券行业的应用,实现了证券业内、业间的上市公司信息共享和互操作,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正是因为有着系统的创新思路,15年来,上证所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从制度创新到服务创新,正朝着跻身世界一流交易所的远大目标迈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