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李礼辉胸有成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07:14 中国证券报 | |||||||||
温和儒雅的微笑是中行行长李礼辉招牌式的表情。 2006年6月6日,当记者在人民大会堂碰到刚刚完成中行香港上市工作的李礼辉,身边的金融界人士正在向他表示祝贺。挂牌交易两天来,高达18%的涨幅的确让人振奋,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礼貌地表示感谢后,李礼辉说:“刚刚股价跌了一点,不过,这种调整是正常的。”其言语间自然流露的淡定、坦诚,和他的“李式”微笑一样,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而在这份淡定的背后,是李礼辉以釜底抽薪之势破解中行股改难题的力量和勇气。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2004年8月3日,距中行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还有23天的时间,李礼辉辞去海南省副省长的职务,调任中行行长。这个安排决非偶然。 实际上,在任海南省副省长前,李礼辉在金融界有着15年的从业经验。期间,他在中国工商银行担任8年的副行长,并在历任工行驻新加坡首席代表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海外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知识。2002年9月李礼辉调往海南任副省长,主管金融和旅游业。两年后,李礼辉重回老本行。 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熟悉银行经营管理、并从事过应对复杂局面的政府宏观工作———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中行改制的关键时期,高层决定启用李礼辉担任中行行长,力推股改。 胸中自有策 急行静不哗 李礼辉上任后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人力资源改革。作为股改的重头戏,如何解决国有银行冗员问题,整合现有人力资源,这不仅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更需要“如烹小鲜”般的谨慎。 2004年8月中行启动人力资源改革,打破原来的“官本位”职位体系,取消处长、科长等职位,形成新的职位体系。这项涉及中行20多万员工的变革,极大地冲击了国有银行体制下的陈旧观念。 釜底抽薪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智慧。改革一开始,中行就宣布三大政策:不大规模裁员,不搞强迫提前退休,不搞买断工龄。 对于这个外界看来操作难度系数极大的“三不”政策,李礼辉自有一番解释:“员工安置并不会这么简单,如果处理不当成本可能会更高。”他认为,毕竟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希望在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管理、薪酬制度等方面体现市场化的原则,同时在某些方面某些阶段也要考虑到体制转轨的特色。”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整个构架如何达到集约化经营的要求。”李礼辉的盘算是,如果能拓展一些新的业务,比如更多交叉销售一些保险产品、基金产品,就可能需要增加很多人。“人多人少是相对概念。”李礼辉说:“22万人如果都能在自己岗位上给银行带来收益,也不会觉得多。” 人力资源改革仅仅是李礼辉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财务会计制度、风险内控体系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的变革,在过去以及未来将持续考验这位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 作为站在股改浪尖上的人物,他并不讳言“能够感受到来自内外的压力,而且是随时随地的压力。”随着中国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日期日益临近,如何成功构建现代银行管理体制,提高中行整体竞争力,无疑将成为中行股改新时期的要任。作为一行之长,李礼辉任重道远。(王妮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