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未来货币政策取向将稳中偏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05:32 中国证券报

  央行实施调控的目标是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在年度内合理均衡放款,防止贷款出现过大的波动,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因此,不大可能采取“紧急刹车”式的做法,而是主要利用利率杠杆、资本约束等间接经济手段配合监管手段加强引导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 宋方

  近期央行首季《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当前我国价格走势存在着较大的上行风险。考虑到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加上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看好,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出现下跌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服务价格、资产价格膨胀压力加大,整体通胀潜在风险需要关注。笔者判断,央行未来宏观调控将稳中偏紧。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控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央行的首要政策目标。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有可能加剧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也将加大潜在的通胀风险和银行金融系统自身的风险,从而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也不利于金融稳定、金融安全。

  从货币信贷政策角度看,解决的思路当前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吸收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同时与监管部门共同配合,通过强化监管、资本约束等手段调控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动力和能力;二是运用利率杠杆调节非金融机构部门的信贷需求;三是通过加大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外汇资本出口和外汇运用渠道,控制外汇储备过度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减轻由于外汇占款而产生的货币供给压力。

  近期,中央政府以及央行和监管当局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调高金融机构基准贷款利率;针对

房地产过热的现实状况,对房地产信贷进行适度调控;发行央行票据,吸收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削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内在动力,等等。央行和监管当局将会在观察前期调控措施效果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货币信贷政策方针。央行实施调控的目标是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在年度内合理均衡放款,防止贷款出现过大的波动,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因此,不大可能采取“紧急刹车”式的做法,而是主要利用利率杠杆、资本约束等间接经济手段配合监管手段加强引导,我们认为,未来调控措施的趋向将会是“稳中偏紧”。

  强化利率引导,发挥利率对于宏观经济调节的杠杆作用,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央行自4月28日起,将金融机构基准贷款利率上调了0.27个百分点。未来央行仍将会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以及调控的目标需要配合使用基准贷款利率管理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引导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利率杠杆对于宏观经济的重要调节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如果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业过热的势头仍然得不到有效遏止,或者价格上行趋势明显、潜在通胀抬头,则不能排除央行有进一步上调利率的可能。

  票据发行、债券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上调准备金率仍是调节流动性的备选手段之一。流动性过剩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冲动增强、贷款增长较快的内在主要原因之一。自4月末以来,央行已经增发了1000亿元定向票据,其发行的力度和频率明显加大、加快。未来,央行将根据前期措施运用的效果确定是否动用其他手段,我们认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仍然不能被排除在选择以外。

  利率市场化将择机而行。考虑当前时机相对比较适宜于放松存款利率管制,央行有可能在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迈出较大步伐。至于贷款利率管理,当前及近期并不具备推出较大改革举措的宏观经济环境,最有可能实施的是对少数短期贷款利率进行取消管理的尝试,但这也要视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选择适宜的时机。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汇率波动幅度将会有所扩大,总体上人民币温和、小幅升值的趋势将会维持。当前,虽然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所减弱,但全球经济失衡、我国外贸结构性矛盾突出等根本性的问题依然存在,对外贸易及投资屡屡受到保护主义干扰,国际收支依然保持着较大的“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外汇占款成为货币投放增长较快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保持
人民币汇率
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放宽企业和居民个人用汇限制,拓宽资本流出渠道,不仅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控制外汇储备过度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