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聚焦宏观持续紧缩后的资本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05:32 中国证券报

  ■声音

  全球周期性通货膨胀即将到来

  摩根士丹利 谢国忠:

  全球化延缓了周期性通货膨胀,但并没有消灭周期性通货膨胀。全球化阻碍了工资水平升高这一货币供应量增加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主要传输媒介,但是过强的流动性一直在推动资产市场的需求。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需求都在增加,全球的流动资产热最终将转化为通货膨胀,只不过通货膨胀出现的时间延后了。

  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互换余地逐步消失,尤其是在经常账户赤字较高的经济体中,工资水平可能上升。由于公司吸收了一些通胀压力,各国政府也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商品价格上涨还没有完全影响到整体通货膨胀率。而且除非商品泡沫很快破灭,否则核心消费品价格指数可能会向整体通货膨胀率靠拢。中国的生产成本在实现正常化,包括增加工资和污染成本正常化,中国制造的产品也许就不会那么廉价了。

  美联储再次加息是可取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美联储在通胀问题上面临两种风险:一方面,在繁荣的住宅市场逐渐平稳、家庭储蓄偏低及能源价格较高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长步伐可能遭遇阻力,从这个角度看,美联储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小;但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市场日渐趋紧,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生产率增幅可能低于预期,联储面临的通胀风险可能趋于上升。不过,考虑到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性,尤其是考虑到核心通货膨胀率加速上升的情况,美联储适度收紧货币政策是必要的。

  全球经济或面临较长的加息周期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 陶冬:

  全球经济增长已由美国一枝独秀,转变为美、日、欧、中、印等“多点开花”,并处于均衡上升的态势,而全球通胀压力也明显上升,全球经济可能要面临一个比货币政策正常化更长的加息周期,而后续加息幅度也将大大超过市场预期。过去两年居高不下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已体现到各大发达国家的核心CPI之中。譬如说,一般认为美联储本轮加息到5%便适可而止,但为了抗衡全球需求的持续增长和通胀的加剧,为了实现

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美联储可能需要进一步加息。

  一季度,中国银行业信贷暴增、投资反弹、地产炒作空前,根源主要在货币环境:游资泛滥,体系中资金严重过剩,资金成本偏低。纠正流动性失衡,光靠调整银行准备金率是不够的,仅加一两次息也是不够的。世界各国央行已先后加息,人民银行应该连续加息。

  全球经济没有进入加息周期

  雷曼兄弟 范文仲:

  全球经济并没有进入加息周期。目前高能源价格对各大经济体的影响还未真正体现出来,因此未来各国央行会依据各国情况采取差异化货币政策。

  美联储加息进程不会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在基于原油价格未来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大幅飙升的前提下,预计下半年,美国经济会因能源价格的滞后效应和需求压力出现减速,届时美联储会停止加息步伐。日本虽然明确了最终退出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降低超额准备金,但短期内日元利率将保持稳定,仍然维持在接近零利率的水平。

  中国加息旅途漫长

  高盛亚洲 梁红:

  中国加息的压力正在增大。中国目前的资金仍然太便宜,包括利率水平太低、人民币的

汇率被低估。中国如果要达到所谓“中性货币政策”环境,至少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加大紧缩的力度。这将包括明显的名义利率上升以及汇率的调整。在中国,实现“中性货币政策”环境目标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而之间的道路也将是崎岖不平的。在未来的2到3年间,利率还将有上行的风险,同样通货膨胀也将面临压力,特别是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而周边地区利率政策的调整也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因此,此前的贷款利率上调只是漫长加息旅程中的一小步。

  中国加息不如升值

  摩根大通 龚方雄: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通胀可能会高于预期,因此对中国政府来说,紧缩货币政策最好是通过

人民币升值,而不是加息,大幅加息不是最优政策选择。人民币升值并不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相反,中国出口商的利润空间会上升。原油、原材料等行业物价上涨,使通胀的压力更多倾向于上升,而不是下降。人民币升值将减少进口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盈利空间。(本报记者张曙东整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