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土地调控风暴骤起 > 正文
 

政府大打宏观调控组合拳 土地调控是重中之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卢晓平 薛黎 实习生 何鹏

  经济过热的苗头已经显现,如何有效地控制投资增长速度和势头,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有效地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下一步政府将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政策的力度将会怎样?这些都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组合拳将逐一打出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坚决制止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肃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

  “土地是个纲,管好土地就管住了 投资过快的源头;及时清理违规占用土地,是对现有的投资过热进行降温的最好方式。”经济学家张卓元态度非常明确。

  “很大部分投资是建立在违规土地上的,如果坚决清理,投资虚热就会降温”。张卓元说。

  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袁刚明表示,与财政、货币等调控主要采取经济手段不同,土地调控应主要采用行政和法律手段。

  权威部门有关人士透露,政府部门将很快组织力量,到投资过热的地区对土地进行严格清查。

  除土地调控这记重拳外,专家表示本轮调控中,还应打出其他的拳种。

  在货币政策方面,专家认为央行可能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利率的措施。“但根本还是要提高

汇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贸易顺差”。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

  “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防止部分行业、地区投资过快增长,包括钢铁、汽车等行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表示。

  袁刚明则建议,相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来说,居民所得税的增长有些过快,所以在当前一轮宏观调控过程中,有必要降低居民税负,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从而通过扩大消费来带动经济增长。

  “但是减税也不是绝对的”。袁刚明说,为了促进

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应该是征收物业税和地产税,提高
开发商
的成本。

  出手力度柔中带刚

  包括张卓元、巴曙松、袁刚明、哈继铭等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次宏观调控的方式与2004年将有很大区别。这次宏观调控不会过多地采取行政方式,而是采取市场的方式加以调控。调控的手段将是温和的,调控措施也将是平稳的。

  袁刚明的分析更为具体。他说:“与2004年截然不同,本次调控呈现出沉着、冷静、科学、稳重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首先,当一季度统计数字在4月份公布时,虽然出现了很多经济开始过热、迫切需要宏观调控的声音,但是政府并没有迅速采取措施,只是调高了贷款利率,等到最近有关统计数字出台之后,才出台一些合理措施。

  其次,2004年调控措施主要运用了行政的手段,力度大,短期内即取得实效,但遗憾的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通货紧缩的隐忧,而本次调控从2月份开始,一直到目前为止,物价水平均没有大起大落,经济始终健康增长。

  第三,本次调控的政策措施力度温和,在贷款供给方面,主要控制了“捆绑贷款”,而这实际上是在限制政府的行为,并没有波及其他经济体。

  此前,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本轮宏观经济调控不宜动“大手术”,要减少“一刀切”的行政干预,。要采用结构性微调,区别对待,继续用“点刹”。

  “相比2004年的那一轮宏观调控,这一轮的政策更成熟、稳健。”袁刚明说。

  出手速度有张有弛

  伦敦研究机构Capital Economics首席国际经济学家Julian Jessop认为中国经济的风险来自投资高增长,并且投资泡沫已经溢到胸口,他认为,“防止中国经济2007年或2008年硬着陆的最好办法便是开始控制投资泡沫。”

  显然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点,但在各项政策的出手速度上却是有张有弛。

  对于清理违规占地,该出手时就出手。6月15日,国土资源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的紧急通知》,提出要认真清理违法违规用地。

  财政、货币政策则要张弛相宜。“我认为政府还是需要再等等、看看,才能够确定是否过热的趋势成立。毕竟,现在的数据还都是5月份的,上半年的数据还需要再等上一段时间。一些已经启动的货币政策发挥效果还需要时间。”张卓元表示。

  从另一个方面看,哈继铭从市场的角度分析说,中国银行A股IPO即将启动,按照国际惯例,在这样一个大盘股发行之时,资金收紧的工作都会放后些,避免资本市场的大幅度波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900,000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