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权的最后代价 瑞银亿元巨资赎买北京证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 02:55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孙健芳 特约记者 袁元 北京报道 遵循着其一贯的办事风格,开业前夕,瑞银证券对原北京证券员工采取了赎买方式——那些并不主动辞职的员工将获得高额的补偿费。 同样的做法已经发生在瑞银参股的国投瑞银基金身上,原班人马基本“买断”,包括
这一次,在瑞银看来,即使一次性“买断”原北证560名员工需要花费1400万美元,仍然划算。因为这将为其在中国业务开展扫清最后一道障碍。至此,瑞银初步获取在中国从事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财富管理、高端客户理财的资格和实力,这正与其全球业务核心相契合。 瑞银似乎一直赶上了“好时机”。2004年底,瑞银就与北京市国资委接触,希望介入北京证券重组工作,彼时,国内几乎所有券商频曝问题,生存艰辛。在众多外资对国内券商金融牌照虎视眈眈中,瑞银以17亿成本重组北证,成为目前惟一一家通过重组方式进入国内证券公司的外资金融机构。而现在,在瑞银证券即将开业之时,券商概念已经重新开始火爆。 赎买“老人” “五一前后我们已经通知,北京证券所有员工都会进行安排的。”原北京证券一位营业部总经理称,“除了你主动辞职之外。” 依照之前北京证券重组的模式,北证的不良资产将被剥离给建银投资新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目前仍没有成立),27家营业部中的21家营业部由招商证券承接,剩余6家营业部和其他资产组建新的瑞银证券。 基于上述模式,原北证员工将被分流:一部分去资产管理公司,一部分去转手的21家营业部,另一部分则留在瑞银证券。 目前北京证券共有560名员工,瑞银尚无公开声明能够接纳多少员工,但据了解,瑞银证券对这些员工并不十分感兴趣。 但瑞银并没有强行辞退员工,除了承诺妥善安排之外,瑞银还将实行一次性“赎买”,即原北证员工不管分流到何处,瑞银都给予1-2年全年工资作为补偿。大致估算,每位员工给予20万元的补偿,560个员工合计1.12亿元,折合1400万美元。 这种赎买制度是瑞银全球化的办事风格,成本相对低廉,花费1400万美元,却为其在中国的业务开展扫清最后一道障碍。 之前,瑞银在参股和重组完中融基金后,就给予中融原总经理万朝领一次性300万元,新更名的国投瑞银基金将由瑞银甄选总经理,其他高管人员亦已完成洗牌。 入驻北证后,虽然瑞银没有裁减人员,但已在2005年底和2006年初开始招兵买马。 国内发展较好的券商开始感到这种压力,例如中信证券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人员都接到瑞银的邀请,“给出的工资薪酬是原先的3倍。”一些与瑞银有接触的人说。 这些参加应聘的人士还感觉到,总体上瑞银招聘人才十分规范,但是做事思路不是很本地化,“外资做事方式与中国人不一样,他们招聘员工要求有外资背景、获取类似CFA证书、在业界做过1-2年。这可能与他们对语言的要求和人力资源考核体系有关。” 而多数北证老员工没有上述优势,于是要么选择主动辞职,要么等待瑞银分流并给予一次性“赎买费”。 高附加值业务 依照原有计划,瑞银证券将在4月底挂牌开业。由于种种因素,瑞银证券挂牌一再被推迟,但其业务流程日渐清晰。 对于瑞银来说,收购并参股北证并不是看中它的资产,瑞银集团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何宏丰曾对本报说,北证的“壳资源”为瑞银在中国市场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瑞银不仅能借此承销中国国内债券和股票,而且还能买卖及分销国内二级市场的债券及股票等经纪业务。 但瑞银并不打算做国内券商擅长的低附加值的经纪业务,它将老北证27家营业部中的21家出售给招商证券,只保留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共6家营业部,对6家营业部的客户,瑞银还劝说他们转到那21家营业部中。 显然瑞银的目标盯住的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高端客户理财业务,虽然只保留6家营业部,但由于这些营业部都位于中国财富聚集的地区,有利于瑞银财富管理业务的开展。 “我们觉得可能没有必要设很多的分支机构和网点。我们是侧重于高财富的人士,而不仅仅是面向大众。”瑞银集团亚太区行政总裁Rory Tapner(谭信乐)解释说,“你要设分支机构是为了获得营业许可、营业执照,但获得这个执照的话,就不会在中国铺太多的网点。” 同时,瑞银擅长的投资银行业务也不是靠网点来铺垫的,“外资投行擅长的并购等这些业务都是国内投行一直以来无法抢到的。”一些券商公司承认。 对于这几项业务的开展顺序,谭信乐说:“我们内部所有的业务都做好准备了,最早是投资银行、股票投资,财富管理可能稍微后一点。” 完成布局 瑞银也在通过人事调度完成在中国业务的布局。 “瑞银是一个全球大财团,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市场,我们准备在中国大展鸿图。”今年3月,瑞银环球资产管理中国区总裁John Larum接受采访时表示。 2005年10月,瑞银集团宣布正式开设中国区,并委任李一为中国区主席暨中国总裁,这一任命在2005年6月1日起生效。 有意思的是:在加入瑞银前,李一自2001年11月至2005年5月出任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此前任招商证券执行副总裁。“所以瑞银虽然把营业部转让招商证券,其实留有后手。”一位业内人士说。 瑞银参股比例达49%的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负责资产管理业务,而投资银行、财富管理、高端客户理财就责无旁贷地落在瑞银证券身上。 虽然瑞银证券尚未挂牌,但已经更换部分血液,原国泰君安副总裁,曾任职于瑞银的华一-将出任新瑞银证券总裁。何宏丰也告诉过本报:“随着整合北京证券的进程发展,瑞银未来会派出更多人员参与北京证券方面的管理。” 通过控制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进行人事更替和人员再造,瑞银初步获取在中国从事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财富管理、高端客户理财的资格和实力,这正与其全球业务核心相契合。 此时,再回味何宏丰的话就豁然明白,他曾说:“瑞银的优势还在于它能够根据各类的技术和风险管理、交易的技巧来设计各种不同的投资策略和各种金融产品,来帮助客户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收入。”在即将拿到各项业务牌照之后,瑞银的优势有了发挥的空间。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