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通胀 从幕后到台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 01:55 金融投资报

  考完今年高考的全部课程,家住成都锦江区的“听梦龙”(QQ名)和他的父母就发愁了,不是因为担心高考成绩,因为给不起择校费,“听梦龙”选择了一所市重点,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虽然不懂报上说的CPI为何物,但身边的水电气,涨一分钱都让他们心惊,全家担心的是下岗做小买卖,“省下饭钱”为儿子存的几千元钱,支撑不起“听梦龙”想读清华的梦想——

  为何我们视而不见?

  6月6日,有两条消息注定可以牵动中国高层的神经: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兑换的中间价又临近了8元的大关,8.009的价格,让我们对曾经有过的“破8”充满了遐想;

  也在这一天,第一家股改后整体上市的上港集箱,1股换4.5股的“大钱包”被一群QFII抢走了,原因是国内的众基金在长期的持有后不能坚持,选择了获利后的“胜利大逃亡”,今天,就只好“把肠子悔青了”;

  而也在前几天,

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银行、荷兰ING银行等境外投资机构纷纷“表白”,其在中国房地产市场频频出手,并非因为预期人民币会升值,而是看好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良好发展前景所采取的长线投资活动。

  太多的迹象,似乎都在表明,被我们一直极力否认的

人民币升值压力,正在通过另一种渠道“宣泄”出来,有人说,当前美元的恣性贬值,正在将中国政府逼到墙脚。而那些被外国人看中的投资机会,正在一步步变成具体的“财富现实”,但这种投资机会可能带来的投资收益,并没有弥补国人因为通胀而缩水的财富,换句话说,中国经济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带来的财富,并没有进入中国国民的帐户。

  隐忧怎样明朗化?

  央行上周发布的货币报告,可能不被人重视。报告中,“谨慎的”指出,数据显示,2006年的一季度货币信贷总量增长明显快于预期目标,而未来价格走势存在不确定因素,整体通胀风险需要关注。分解一大堆有些专业的词句,我们读出了其中的“画外音”:增长太快就意味着需要的货币更多,货币就会加快发放;而价格上行的风险,在于一旦上游的原材料、燃料、动力成本增加,会传导到几乎所有的消费领域,直接意味着老百姓将为自己的日常生活付出比现在高的代价。

  我们身边其他信号的悄然变化也让我们睡不安稳。

  上周,一篇还是央行的报告引出的报道“部分城市家庭的偿债能力正在逼近警戒线”,没有出现在各报的头条,那天,中行香港火爆上市是头条位置上的“宠儿”。但央行报告中,那一个个大城市平均房地产月供收入比数据,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房奴”的真实负担,已经不是地产大亨们“调侃”的理由:按照银监会确定的标准,上海、北京、天津三地的居民家庭的债务率和月供收入比分别达到上海50%和45%,北京45%和42%,天津44%和39%,均接近警戒线。

  “房奴活该论”,并不能简单“放之四海”的套用,因为,在“倾家荡产”买套房的人群里,更多是“咬牙”做出的决策。上面的数据还是一个“平均”,我们由此得出结论,有一部分人,就房子一项的支出,这个比例还要高。用接近收入的一半钱去支付居住的的费用,我们吃饭、穿衣、通讯、出行的费用该从哪里去找?

  变了形的CPI能否反映通胀?

  前不久,一项调查结果称,“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比10年前更重了”。但现实生活中的涨价,已经到了让人麻木的地步:肉价涨了,你可以不吃吗?电价涨了,你难道回过头去点煤油灯?还有更“阿Q”的,看着飞涨的油价,说一句:涨,使劲涨,大不了都去争“节约标兵”,天天走路上班,既锻炼又环保。

  上游的油价涨了,下游的运输费用必然跟着涨;上游的粮价涨了,下游的食品也会跟着涨。但令人纳闷的是,为何央行的报告中,1—4月略有下降的CPI指标没有反映感觉到的一片“涨声”,没有反映那些或是“明抢”,或是“暗夺”的涨价?

  记者也是看了相关报道,才明白其中的“奥秘”:

  首先是商品房的价格涨跌没有计入CPI,据专家说,这是因为购房者多为将房产作为“投资式”的消费,增值与否都应计入金融资产;其次,原油价格涨了,铜矿石价格涨了,股票价格也涨了,这些价格变动或迟或早会以某种方式对CPI的运行施加影响,但它们的价格变动也不直接计入CPI;

  再有就是专家对居民心态的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侧重于关注市场上涨价的商品,而对平价或降价商品的反应则十分微弱或视而不见。这种心态很容易产生用部分商品的涨幅以偏概全地代替市场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的错觉,“谁还记得这些年DVD、电脑、手机、轿车价格跌去了多少呢?”

  果真如此?

  这让人又想起了那个叫“恩格尔”的人创造的那个“指数”。如果我们的基本生活费用开支已经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我们已经解决了众多农村人口,那个“金字塔底座”群体的生活水平,如果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成为像现在去菜场买菜一样的平常,再说

豪宅、高档轿车的价格下跌对CPI的影响,也许更合适。 □本报记者 华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