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给予”会比“掠夺”创造更多价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06:12 中国证券报

  春耕

  美联储仍无停步的加息预期暂时遏制住了资源类股票的飙升;而国内政府打击房地产投机的铁拳亦给房地产股票蒙上了诸多阴影。近期中国银行在香港继续演绎着中资银行股飙升的神话,但国内银行股仍在A to H和H to A的不确定性中无法找到突破方向。至于品牌消费股,习惯于熊市思维的投资者在惊异上述股票两三个月内翻倍后,也已经没有太多继续
追捧的热情。此时,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选股思路值得观察。是选择那些港口、机场、高速、电力这类防御型股票可稳定预期的20%-30%涨幅,还是博弈汽车、钢铁、机械等周期复苏带来的具备较大风险的50%以上的上涨?还是押宝资产注入、重组、并购、新股上市所可能带来的100%的上涨?在市场多数投资者开始漠视10%-20%的涨幅之后,我们发现:下半年市场格局将很可能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毫无疑问,全流通后的A股市场,随着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选股思路向重组并购转移,市场走向以短期暴利为特征的魔幻化投资阶段不可避免。

  

房地产调控:资金迟早会涌入
股票
市场

  政府在房地产市场的驱“魔”行动已经不止一次,新十五条的落实将压制房地产投资及投机性需求,使得滞留在房地产的大量流动资金开始寻找其它出路。在国内投资渠道狭小的背景下,无论是股市、期市、债市,都无法抵挡国内房地产资金涌出所带来的市场冲击。相对而言,股市由于全流通之后容量激增,再加上政府大力发行新股,因此未来成为国内资金的另外一个主要蓄水池的格局已初具雏形。投机资金的本质是收益性和流动性,在房地产市场收益和流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政府管制的前提下,投机资金转入股票市场已经暗流涌动。

  包括房地产投机资金等各类资金的涌入,必然带来一个顺理成章的逻辑推理或判断:政府在房地产市场的驱“魔”行动,并无法消灭“魔”,这必将导致“魔”从一个市场转移至另外一个市场,因此未来股票市场的魔幻化已经不可避免。

  当我们惊异于一个买房预定号就能够炒至数万元之时,那么当过剩流动性进入了一个比房市容量更小的A股市场时,异常繁荣场景或将重现。

  魔幻化投资:市场原始核裂变发展的必然阶段

  当我们无奈于A股市场缺乏长期价值投资者,只有一群朝三暮四、追逐热点和排名,追逐短期暴利的基金管理者之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可能仅仅是A股市场本身的问题,只有A股市场经历了充足的原始积累,达到较大的规模之后,多元化的机构博弈结果才会带来较充分的市场有效,从而逐步积累一批长期价值投资者。在当前A股市场百废待兴之后,一个刚刚诞生的全流通市场开始进入爆发性的原始发展阶段,而在这种早期发展阶段,魔幻化投资所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无论是从制度而言,还是资金而言,还是市场基础而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A股市场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魔幻化投资阶段。

  魔幻化投资的根本特征就是“短期惊人暴利”,它是价值投资、成长投资乃至投机的混合体。前期,我们在有色金属、品牌消费品、军工机械、新

能源、重估与重组类资产、权证等方面都已经感受到了魔幻化投资的身影。这类股票的共同特征就是可以没有业绩基础、资产基础,但必须具备业绩增长的想象力、资产价值的想象力以及杠杆效应。今年以来,包括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都十分关注军工、新能源,甚至持有买入权证,这都表明魔幻化投资已经受到基金等当前市场主流机构的认可或者追捧。

  乘数效应:寻找下一个魔幻化投资对象

  全流通是下半年的核心命题,也是魔幻化投资继续产生“核威力”的最终着眼点。如果说上半年的魔幻化投资仅仅是初露锋芒的话,那么下半年将是魔幻化投资大放异彩的时机。全流通,将使得越来越多的隐秘资产成为显性资产,将使得大股东从掏空上市公司变为注资上市公司,这其中的秘诀就是“收益乘数效应”。

  由于未来股东的价值体现在全流通的股票市值之上,若某上市公司股票以15倍PE交易,2倍PB交易,那么大股东每向上市公司注入1元利润,将得到15元的价值;每向上市公司注入1元资产,将得到2元的价值。只要股票估值不变,上述乘数效应将极大地诱惑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千方百计地提高上市公司业绩。若上述行为持续进行,市场还可能提高其估值水平,如此将带来上市公司价值的几何级数的倍增。

  因此,当大多数投资者错误地担心非流通股东大规模套现时,笔者却坚定地认为这种现象非但不会大规模出现,与市场一致预期完全相反的行为反而会带来一个魔幻化投资的新时代。

  哪里寻找下一个魔幻化的投资对象?首先,当务之急就是那些尚未股改的“老大难”公司,将最有可能被先知先觉的机构相中,对其重组,成为其未来实施魔幻化手术的载体。如近期的延边公路等就闪动着基金的身影。那些“老大难”股改公司将成为股改盛宴最后一道难得的壳资源群,最有可能成为新一轮魔幻化投资的先锋。其次,具备强大股东背景的上市公司,其魔幻化策略就是持续资产注入或者整体上市,如近期的G上港,从一直钟情于H股市场到如今的360度大转变。目前不少大股东背景异常雄厚,未来对上市公司实施魔幻化手术仅仅是迟早问题。第三,是那些曾在A股市场巧取豪夺的民企,其在全流通市场出现态度大转变将是必然,因为他们最终会发现“给予”比“掠夺”将会创造更多价值。

  (作者为某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人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