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中国式的CPI数据幻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 05:32 中国证券报

  论坛

  前些天,跟人讨论当前的物价水平,笔者怯怯地说:目前物价上涨速度较慢,4月份及1-4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都只是1.2%,有的专家还在担心通货紧缩。语音未落,有人啐了我一脸唾沫星子。在他们看来,水、电、汽油、房子、蔬菜等都在涨价中,物价涨幅不可能低。按照网络中流行的说法,这帮人都是“文科生思维”,宁可相信直
觉,也不愿意采纳有数据支持的观点。其实这里头也有“屁股决定脑袋”的意思:大伙儿都是消费者,痛恨物价上涨,潜意识中习惯于放大物价涨幅。

  然而,不少经济学家也在质疑CPI数据,认为实际的物价涨幅要高一些。这些质疑包括:一、居民消费数据的覆盖面不够宽,未能全面包含居民的服务性支出;二、居民消费分为食品、衣着、交通和通信、居住等八大类,统计时,各消费类别的权重与现实生活有出入。在解释物价涨幅方面,就第一点而言,似乎没有多少说服力。由于劳动力充裕、就业难,近期没感觉到各类服务(比如,理发、家政服务等)的收费价格在上涨。况且,也没听说各类服务人员的工资有明显上调。相比之下,第二点质疑更值得重视。它拥有广泛的 市场。基层群众多半都是“粉丝”:“

房价都涨了15%,物价涨幅怎么可能只有1%?”一些专家认为,近年来城市居民的大项支出主要是购房、医疗、教育等,在CPI构成中它们的权重被严重低估;所以,尽管这些支出的金额大涨,CPI涨幅却较小。

  统计局觉得冤,又搬出了国际惯例。他们说,编制CPI时,的确没有把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直接纳入CPI的统计范围。依照国际惯例,用居民住房的租金、水、电、燃料、房贷利率、住房维修费、建材等的价格变动情况来间接反映居住消费价格变动情况,这是因为商品住宅同时具有消费和投资功能,在经济统计中,通常把对住宅的投入列为投资而不是消费。但是笔者认为,考虑到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所谓的国际惯例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国居民通常认为租房不如买房,购房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甚高,可以说,房价是中国百姓心目中“物价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价高,居民未来的支出就会上涨(刺激当前的储蓄),通货膨胀预期也会增加。从这个角度出发,倘若CPI不考虑房价因素,它就不适合充当衡量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唯一指标。

  在经济学中,“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忽视货币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按“国际惯例”,该幻觉通常是指低估通货膨胀率。笔者曾经试着计算专属于本人的CPI涨幅,以便消除货币幻觉:本人月消费支出约3000元,其中,居住约占40%,食品约占20%,交通与通信约占20%,娱乐及服务约占10%,其他(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烟酒等)约占10%。近一年来,北京房租涨幅较小,电价小涨,每月的居住支出增加不到50元;食品中主要是蔬菜、水果价格上涨较大,每月也增加了二三十元;交通费的增加额大于通信费的减少额。出租车价格涨到每公里2元、飞机燃油加价,月支出得增加50元左右。综合起来,笔者的“私人CPI”同比涨幅约为4%,明显远高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为了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理论上讲,工资水平也得有4%以上的相应增长才对。而不幸的是,老板们却有着与人民群众完全相反的“货币幻觉”。他坚信CPI的同比涨幅是负值。求人不如求己,笔者只能通过

理财来填补窟窿,靠以前的积蓄来获取非工资性收入。储蓄之路基本上是走不通的,因为一年期存款的税后利率只有1.8%,预计今年我国的CPI涨幅跟它相差不多,即:存款能保值就不错了,不太可能增值。为了应对房价上涨以及工资刚性,鄙人理财的期望收益率不得不设定在12%的高值。除了房产、股票及基金投资,放眼全中国,上哪儿去找期望收益率达到12%的
理财产品
?钱途难觅,也难怪房市、股市火爆。(文/ 一虫)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