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蓄势突破还是下跌临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 09:22 扬子晚报

  ■热门话题

  主持人 王磊

  嘉宾 海通证券 吴一萍

  中原证券 张冬云

  主持人:目前多空双方都不愿意轻易认输,但成交量和前期相比萎缩严重,这种无量空涨的状态表露出多空都比较谨慎。近日已经在高位出现了两颗十字星,而且成交量并没有随着股指的上升而有效放大,蓄势突破在即还是下跌之途临近?

  再上行应为减仓好时机

  海通证券 吴一萍:近期有几个盘面现象值得关注。

  首先,近期蓝筹股沉闷和题材股活跃成为一对矛盾。以上证50为参考对象,可以发现其涨幅明显落后大盘,而在融资融券以及部分板块涨跌幅放开等利好预期烘托下,大市值蓝筹板块并没有出现相对应的上涨,相反却有一定的获利盘兑现迹象流露,这说明可能有机构在逐渐派发筹码,锁定阶段性盈利。而有重组消息散布的题材股却热火朝天地连续上攻,构成了盘面热络的气氛,这不应该视为大资金进攻的动作,更有可能是游资利用大盘稳定在箱体内运行,来制造利润空间。这种状态虽然会给盘面带来生机,但却给人一种缺乏稳定预期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即便大盘创新高也让人不能有踏实的感受。

  其次,对准G股和G股的追逐热情开始降温,财富效应不再巨大,表明投资者普遍有落袋为安的心理,也是对后续"股改困难户"增加的担忧,这对于市场人气会有抑制作用。很可能越来越多在停牌前抢权的G股会出现贴权走势,近日虽然有部分贴权G股出现了上攻走势,但仍然只应该理解为技术反弹。即便长线值得看好,也没有完成洗盘过程,这对大盘来说可能仍然构成未来向上的压力。

  第三,成交量萎缩说明多头斗志受到压抑。一方面有IPO开闸后被新股转移注意力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有周边股市的影响,成交量和前期相比的萎缩并不利于股指上行,这种量价背离在较大程度上折射出多头的谨慎。

  总体来看,大盘高位震荡并不能够断定为上行蓄势的准备,更多是谨慎心态的流露,大盘下跌概率偏大。虽然目前股指上冲惯性仍然较强,也不排除再创新高的可能,但上攻仍应视为短线减仓的好时机。即使接下来大盘调整的步伐不会太快,大盘逐步降低重心的步伐可能是小阴小阳夹杂,但一次中线调整在未来仍难以避免。

  有效突破箱体概率不大

  中原

证券 张冬云:首先,尽管近几个交易日两市盘中个股活跃程度有再度增强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短期市场炒作热点明显缺乏主线,带动短期股指走出再度向上回升行情的市场做多动能,包括补涨性质的钢铁股、汽车股、银行股,以及前期股价累计涨幅惊人的食品饮料板块、商业零售板块与有色金属板块等"老面孔",且短期市场热点之间的切换频率较前期相比明显过快。因此,这将很可能促使短期市场观望气氛再度提升,不利于市场展开持续性上攻行情。

  第二,从量价配合看,自本月15日上证综指向上回升至1600点上方至本月24日共计8个交易日的时间里,前期沪市日均成交金额与深市日均成交金额分别高达近433亿元和260亿元。尽管近四个交易日股指再度呈现持续向上回升格局,但期间沪市日均成交量与深市日均成交量仅分别约为274亿元与175亿元。这表明短期再度向上回升行情并没有得到成交量的有效配合,意味大盘后市进一步走高的持续做多动能值得怀疑。

  第三,以上证综指日K线为例,自本月15日以来,股指日K线形态呈现典型的"喇叭式"整理形态,且日K线对应BOLL通道张口也已经明显放大,股指震荡幅度有逐渐增大趋势,这预示短线股指应有进一步上涨空间,甚至向上挑战前期高点,即1678点并试探1700点。但值得警惕的是,在短线股指再度逐步走高的过程中,股指日K线对应的趋势性指标,即MACD线却依然延续前期自高位掉头下行格局,显示短期股指再度回升格局与趋势性指标已形成了典型"顶背离"态势,预示市场再度出现向下回调的风险正日益增大。

  最后,从市场估值角度来看,以昨日股指收盘点位计算,目前沪市A股与深市A股股价平均静态市盈率分别约为20倍与24倍,上证50指数市盈率约为15倍。近期香港恒生指数与国企指数市盈率基本分别维持在约13倍和14倍的水平;此外,今年前5个月,英国FTSE100指数与欧洲Dow-Jones Euro Stox指数市盈率中枢分别约为13倍和15倍,韩国KSE指数市盈率中枢约为11倍。这表明目前沪深A股平均市盈率估值水平并不具备显著优势,这将很可能在较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沪深股指近阶段走势的重要因素。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