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金融业热议WTO后过渡期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 02:29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郭凤琳 夏丽华

  随着今年12月国内银行业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全方位竞争时代即将到来。国内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如何在全方面的开放和竞争中屹立不倒?来自金融管理部门及银行业的高层人士,昨日在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议。

  银监会将修改相关法规

  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称,针对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面临的新形势,银监会正着手修订有关法规,根据世贸规则和审慎原则研究具体的措施,下一段银行业改革要在加强内控、坚持创新与引进相结合、推进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改善外部环境等方面加大力度。

  蔡鄂生表示,要积极推进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善于从国际市场引进富有经验的经营人才参与经营管理,结合引进境内外合资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国际先进银行的技术合作,引进先进而又适应的管理技术与业务品种。

  此外,要全面总结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在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加快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适应市场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要改善银行业的外部环境,这包括: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包括进一步完善现有主板市场积极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的二板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等,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逐步改变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业的融资格局;要公平的财税政策,合理减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负担,进一步统一内外资银行税负,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要加快建立高效解决有问题银行和银行退出市场的机制,在最大限度上防治道德风险和避免损害市场的约束机制的条件下,建立完善金融安全网;加快金融改革的立法过程,特别是推进

物权法和破产法工作的进程,加大依法推进改革的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则表示,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方向是正确的,但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保证有助于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与技术,达不到配套要求不应予以支持。如果各类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不足或扩大经营产生资金需要,政府有责任尽快推动组织国内资金入股。他认为,可以调整外资入股的相关政策,大的控制,小的可以放,提高各类中小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以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竞争活力。

  银行要打“转型”牌

  在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看来,随着半年后WTO过渡期的结束,金融业将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金融风险过多汇聚银行体系,大大增加了国内银行经营的难度。而加速金融创新推动银行转型,是疏导和化解结构性、体制性风险的唯一途径。他认为,银行可以转为金融控股集团,并从事股票及企业债券发行承销一级市场业务。

  姜建清建议说,要充分利用银行现有网点和渠道的优势,客户可以在银行建立跨银行、证券保险市场的综合理财帐户,直接选择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保险市场投资理财,成为客户的一揽子金融服务的重要平台。可以探讨建立以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尝试综合经营,极大的扩大证券保险投资交易网络。

  建议银行可从事股票及企业债券发行承销一级市场业务,加快推行资产证券化、扭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失衡状态,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从体制上改变融资和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格局。

  他还建议,商业银行要推进公司信贷业务和投行业务的互动,以适应大型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的改变。为大客户提供包括银行贷款、债权融资、重组并购、综合理财、风险管理在内的跨市场综合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元需求,并提高收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贸易融资安排要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竞争热点,要大力发展零售金融,被动的负债要被主动投资、理财需求引导而分流。此外,中间业务收入要大幅度提升,迅速扭转目前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营利格局。

  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称,要统筹考虑我国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战略,研究制定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要加快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加强金融法规建设,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与金融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体系,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
竞争力

  夏斌也认为,新形势下的金融开放政策应该既包括引进来的内容,也包括走出去的内容,通过金融支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趁着国内资金充裕时,鼓励和扶植金融企业走出去,并购跨国金融企业,这是实现逐步改善国际收支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的一步棋。应尽快推出并购融资政策,鼓励中国有增长活力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通过并购融资杠杆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