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资金牛市节奏转换 逼空行情告一段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01:08 中国证券报

资金牛市节奏转换逼空行情告一段落

  本报记者 徐海洋

  昨日股指在剧烈震荡中迎来长阴。沪指创反弹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两市82只非ST股跌停,成交量双双突破历史新高,表明市场获利盘出现了集中涌出现象。不过市场人士表示,连续逼空后的下跌并不出人意料,在中长期趋势不变的情况下,放量急跌只是市场运行节奏转换的一个信号,适时转换策略,发掘个股长期价值是较好应对之策。

  天量震荡伴急跌

  整体来看,昨日市场走势可以用“天量震荡,急跌分化”八个字来概括。

  经过前期持续放量拉升后,昨日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宽幅震荡走势。沪综指由最高上涨14点到尾市下跌50点,3.05%的单日跌幅和4.44%的振幅都刷新了本轮行情之最;深成指则由最高上涨105点到收盘下跌105点,振幅达5.30%,也创出深成指在此次行情中的最大振幅。剧烈的市场波动引出了成交量的继续放大。昨日沪市成交再次放大至541.4亿元,深市成交349.9亿元,双双突破我国股市成交天量纪录。

  而盘中个股的涨跌分化也表明,多空之间的争夺仍然十分激烈。与前期市场明显不同的是,昨日两市出现了82只达到10%跌幅限制的跌停个股。与之对应,两市仍然有32只非ST股逆势涨停。其中,G云铜、G锌业(资讯 行情 论坛)、G鲁黄金(资讯 行情 论坛)等有色金属股及苏宁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G汾酒等人气股跌停,对市场情绪造成了较大打击,第一权重股中国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跌幅也达6.35%。不过,人民币汇率“破8”后航空股的崛起以及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G长电(资讯 行情 论坛)等个股的强劲走势,延续了市场的做多欲望。

  “逼空”行情告一段落

  尽管昨日市场的放量急跌走势中存在一定的恐慌情绪,但从下跌的诱因入手,有色金属类个股领跌市场实际上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信号,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A股持续的“逼空”行情告一段落,后期市场的运行节奏将相对平缓。

  直观来看,周一晚间国际金属能源期货大幅跳水的走势,直接击溃了驻守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类个股之上资金的信心,导致领涨A股的龙头力量瞬间消散。而美元连续下跌后的强势反弹则是引起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因此,分析美元走势就是探究市场下跌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点所在。

  从美元指数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对比关系来看,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长期负相关关系。换言之,弱势美元带来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对此次资本品牛市起到了基础性推动作用。不过,就短期而言,有色金属期货价格近一个月涨势极其凶猛,远远超过了同期美元贬值所能支持的上涨空间。

  以LME3月铜为例,4月13日至5月11日,期铜价格由6140美元涨至8650美元,涨幅为41%;而同期美元指数仅由89.62点跌至84.27点,下跌5.97%。显然,近期美元急跌鼓舞了期市多头的士气,但反应过度的市场也随时可能出现基于某种因素的反向休整。15日美元大幅反弹恰恰成为了期市资金获利回吐的触发因素。

  市场人士表示,15日的反弹意味着美元自4月以来的急跌走势将有所收敛,国际商品期货走势及其对A股有色金属股的助推效应也将有明显变化。

  发掘个股长期稳定价值

  由上可知,大跌后的市场确实会发生领涨力量和运行节奏上的变化。不过,基于“资金推动价值发现”行情的基本判断,市场的长期趋势并没有改变,投资者需要做的只是改变前期追逐短期暴利的思维,发掘个股的长期稳定价值。

  我们知道,股改后的A股市场已经在运行制度上与国际接轨,因此,考察市场趋势的眼光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内。美元持续贬值的趋势并没有因为几日反弹而改变,国内经济体的超额货币供给也没有发生变化,我们看好市场中长期趋势的基础依然稳固。尽管前四月贷款增速过快引起了进一步的紧缩预期,但立足于封闭体系的调控措施并不会根本影响资金供给逐渐增加的趋势。

  当然,看好市场也不意味着直线上涨。而此前市场在火热的投资热情中连续急拉,个股不分良莠齐齐上涨,许多个股的短期涨幅远远透支了其基本面的支撑能力。这样的上涨注定是无法持续的。分析人士认为,昨日市场急跌就是一个信号,它表明前期个股比拼爆发力的“短跑”,似乎要转为比赛持久力的“长跑”,发掘个股稳定价值是明智之举。而阶段性的调整行情也正好提供了调整持仓结构的大好时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43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