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政策不支持疯牛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政策不支持疯牛市

  在诸多政策支持下,股指已经上涨了近七成,但随着股指上涨,市场格局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进入1600点之后A股市场运行将进入一个新的运行阶段———连续拔高、不断逼空行情将进入尾声,未来市场因二元格局而衍生的股价结构调整应当为投资者重点关注。

  □徐辉

  在周一市场大涨60点后,周二市场放量大跌,预期中千六之上的巨幅震荡已经出现,未来市场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短线股指在攻克千六后继续大幅上行意义已经不大,而且几率也不高。政策支持的是理性牛市,而决不是“疯牛市”。过度高估的垃圾股和仍显低估的蓝筹股组成了当前复杂的A股二元格局,表明当前市场既蕴含长期机会,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期风险。

  投机炒卖风主宰市场

  此轮行情始于基本因素的推动,但“五一”后情况出现了显著变化———投机炒卖成为市场主宰。从998点到本周二最高1678点,沪综指累计涨幅达到68%,考虑到股改当日8%左右的涨幅不计入指数,市场实际涨幅高达76%。

  作为推动此轮行情的重要因素,股改和汇改在沪综指于1000点左右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股改提供了30%的价值增量,而汇改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流动性问题。这对于当时平均市盈率在10倍左右的蓝筹股,其推动意义相当明显。

  “五一”后市场加速上扬,各类资金密集注入股市,近期市场成交金额从500亿元开始,基本以每日增加100亿元的速度向上攀升,周二两市成交达到890亿元,创下A股市场有史以来的成交天量。在此期间,市场每天涨停家数都接近百家,其中周一两市涨停股票高达251只,占比达17.8%;同时,股民日开户数突破了2万户。尤其反映市场炒卖现象严重的是,题材股疯涨,导致非蓝筹股平均市盈率超过40倍。财富效应的扩散使得投资者的盈利预期一再提升。

  市场格局正悄然变化

  在诸多政策支持下,股指已经上涨了七成,但随着股指上涨,市场格局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首先,股市收益已经远低于房市收益率。站在当前的股价水平再来计算股市、房市收益比,我们会发现股市对于房市的收益优势正在丧失。目前两市平均市盈率大幅走高,深综指市盈率55倍,沪综指市盈率25倍。保守计当前市场平均市盈率35倍,对应的收益率仅为2.86%。这一收益率已经远远低于当前房市收益率,甚至低于债券市场收益率。

  其次,神秘资金的职能正由推高向维持转化。大盘进入1600点以上,管理层极有可能重估当前市场局势,进而将股市战略由推动向维持转化。一方面可能加快发行步伐,以检验市场的承受力度,对未来发行节奏加快投资者不应该感到惊讶。另一方面,1600点以上神秘资金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其职责将由此前的推动市场上行向维持市场平稳过渡。

  第三,底牌亮出节奏加快。发行三步走正在演变成两步走,近期也有报道称,下周管理层将正式推出IPO,小盘公司将打头阵。按照节前最后一天公布的“发行办法”,股票发行将分三步走。而现在来看,随着市场点位的走高,管理层可能加快股票发行步伐,以适应市场大幅上扬的新格局。

  第四,市场借以维持的流动性面临考验。我们认为,本轮行情的资金成份中,上市公司本身注入的超过650亿元资金是主要力量。此外,今年第一季度票据融资余额19407.65亿元,比年初增加3088.49亿元,票据融资已经占据了新增贷款的1/4,有分析指出,相当多资金通过这一渠道进入了股市。而继五部委紧急叫停打捆贷款后,央行近期极有可能对票据融资进行定点治理,从而收紧银行流动性,而这将改变目前市场的流动性局面。

  值我们关注的是,短短一周内新华社两度呼吁市场回归理性。5月10日 ,新华网刊登文章《投资者必须理性看待股市的暴涨行情》;5月15日,新华网再次刊文《股市进入典型资金推动市 三忧虑需要提高警醒》。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说第一篇文章仅仅属于作者自身观点的话,那么,连续发文则可能意味某种政策倾向的微妙变化。

  综合来看,进入1600点之后A股市场运行将进入一个新的运行阶段———连续拔高、不断逼空行情将进入尾声,未来市场因二元格局而衍生的股价结构调整应当为投资者重点关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