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票据承兑费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 05:48 中国证券报 | |||||||||
中信银行上海分行 赵慈拉 去年以来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大幅度增长。根据央行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去年年底已签发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高达1.96万亿元。笔者认为,目前票据业务需求超常性地增长,关键在于票据承兑费率过低。
收益与风险不成比例 因去年年底已贴现金额1.38万亿元中,约三分之一为商业承兑汇票贴现额,故假定已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金额为0.96万亿元,那么仍有约1万亿元尚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以票据货币的形态处于市场流通中。这部分尚未列在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中的虚拟货币,大大增强了市场流动性。 承兑是一种信用产品,其风险收益是通过提供信用的价格———承兑费率来体现,现行的银行承兑费率实行央行定价管理,按照结算手续费0.5%。的比例收取。过于低廉的银票承兑费率完全不能覆盖正常的风险损失,反而从负面激发了客户对该项业务的需求,而商业银行通过承兑可以吸收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存款,也刺激了承兑业务近年来大幅度地增长,由此隐含在承兑上的信用风险也已开始凸现。 据央行统计,2005年1~9月城市商业银行发生的银票承兑垫款额为同期承兑手续费收入的5倍,从信用不良率来看仅为0.25%,当属正常;但从风险收益与风险损失比率来看,却是风险损失数倍于风险收益。 改革票据利率体系 票据利率体系包括银行承兑费率、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现行的票据利率体系未能体现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则。 首先,提高银行承兑费率,实行下限管理。银行承兑作为一项非资产类的表外业务,虽然无需占用资金,但却承担了票据业务链中的所有信用风险。 按照银监会颁发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银行承兑的资产风险权重等同于贷款。因此,必须引入风险定价机制,使银行承兑的风险收益率能够覆盖违约风险率。即它的风险收益率应在按财务规定最低标准提取的一般拨备率(1%)之上。银行承兑费率可以在央行定价的基础上,对风险敞口的承兑费率实行不得低于1%的下限管理,对保证金项下的承兑仍按结算手续费0.5%。的比例收取。 其次,贴现利率取消下限管理,实行市场化。银票贴现和转贴现都能获取低风险收益,在转贴现资金的支持下,贴现无需占用长期资金,使两者形成一定的互补性,收益率也会趋近。 目前贴现票据中90%以上为银行承兑汇票,银票信用等级相对短期融资券的级别为高,因此在提高银行承兑费率(票据融资成本)的同时,对贴现利率取消下限管理实行市场化将是完全可行的。 未贴现余额应计入M2 银行承兑汇票由于具有很强的支付转让功能和流动性,每张银行承兑汇票的转让次数平均已达4次以上。同时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融资工具,以其低成本的优势对短期贷款产生挤出效应,即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会相应减少对短期贷款的需求。因此不应忽略银行承兑汇票对贷款的替代性和强相关性。 银行承兑汇票以其准货币的作用和快速增长的规模,已对央行货币政策和企业间接融资的结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经贴现后的银行承兑汇票已体现为M1,但未经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亦具有较强支付转让功能的准货币性,其活跃性类同于M2中的企业定期存款,可随时依据持票人的意愿经贴现后转化为M1。笔者认为,将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余额纳入广义货币,能更准确地反映银行承兑汇票快速增长背景下的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