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 再次对内开放B股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 05:45 中国证券报

  为了有效缓解调控压力、提高政策效应,建议应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来解决投资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再次对内开放B股市场。

  进一步发挥价格政策的经济调控作用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我们已经大部分地失去了过去那种依靠行政手段治理经济过热、重复建设的工作基础。如果企业自己认为产品具有市场需求,因而要上投资项目,政府却不让干,于法于理都将说不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促进结构的优化、抑制产能过剩,政府除了利用法律的手段,制定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的及格线,以此遏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之外,必须更多地利用价格手段。

  当前企业使用环境资源的成本被高度外部化,经济个体(企业)是可以免费或者低价格获得稀缺的环境资源,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费和环境的破坏。如果有一种制度安排,即任何经济个体必须支付完全的环境成本,环境破坏的所有代价都完全由破坏者自己承担,那么,只要环境资源的价格具有向上浮动的充分弹性,那么原则上就不会发生不可容忍的环境破坏现象。同样,当资源(能源)的机会成本很低时,大量使用资源,使用机会成本很低的资源来提高工业生产力,对经济主体而言,具有短期的经济合理性。如果节约资源能够增强竞争力,那么,实现资源节约就是一个无需担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逐步提高资源使用价格直至它们能够完全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则不失为一个成本较低、效果明显的好方法。

  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由来已久,银行货币流动性过大在较大程度上也与此相关。当前,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快速推进,“新老划断”的时机日趋成熟,市场恢复正常的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功能也势在必行。我们注意到,证监部门为了防止“新老划断”可能给市场带来的震荡,采取许多谨慎的对应措施,其中包括加速引入QFII和推进券商的融资融券。但是,我们认为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这一方面步子应当走得更大一些,不仅是证监会,而且宏观调控部门也应当积极配合和参与。正如前面我们分析过,当前影响宏观调控的最大市场因素就是银行货币流动性过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银行资金和居民储蓄进行合理分流。而当前的股票市场恰恰是历史上最需要资金来支持的时期之一。如果我们能够将融资融券的门槛放低一些,将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进入股市的口子放大一些,从而将更多的银行富裕资金通过合法渠道进入股市,其结果将正好能够达到“双赢”。股市的发展还将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做大做强,有利于提高它们的融资并购能力,最后将有利于促进我国行业经济集中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与此同时,我们再次建议,应当对B股市场实施第二次对内开放。近一段时期来,为了推动国内资金“走出去”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和银监会都做了不少工作。然而,实际效果却不是太理想,出现“牛到河边不喝水”的现象。其中主要障碍有以下几点: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较为强烈、对境外投资市场不熟悉、对外投资门槛较高、缺乏统一服务窗口。相形之下,如果允许国内机构投资者进入B股市场和允许投资者以人民币换取外汇去投资B股市场,效果则将大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对B股市场而言除了人民币升值预期之外,其他障碍都不存在,而且如果B股市场出现大幅度上升,也足以弥补人民币缓慢升值带来的损失。

  发行新农村建设长期国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历史性任务,在建立

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各国经验看,建设新农村,实现以工哺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江西省曾经有过一项测算,如果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农村道路、安全用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在除去已建成的项目之后,所需投入555亿元到1600亿元,平均每个行政村需要320万元到920万元,平均每个村民小组需要28万元到80万元。以此推算,为了完成新农村建设,全国农村将需要巨量的投入。而从我国政府财政收入情况看,近二年来由于收入增长较快,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应当没有多大的困难。但财政收入不可能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如何开拓新的来源、建立新农村建设筹资的长效机制是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当前,银行货币流动性偏大,
存款利率
较低,发行新农村建设长期专项国债,能够将当前富裕的资金有效集中起来用于新农村的长期建设之中,不管是从近期看,还是从长远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