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深度观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05:45 中国证券报

  上海中期 林慧

  就目前的原油市场而言,利多更多表现为市场对于潜在供应减少的担心,这其中尤以“伊朗核问题”带来的担忧为甚。实质上的利多仅仅出于担忧的状态,也就是说现实并没有发生。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供需真的还是影响油价走势的关键吗?

  目前投资者对于原油期价可能进一步上涨至80、甚至100美元几乎已不再怀疑。投资者应该还记得,去年全球气候依然不正常,美国墨西哥湾地区一次又一次的飓风侵袭,令本已慢涨数年的原油价格涨速明显加快,当时市场可以找到一堆理由来解释油价为何上涨至如此之高位。那么这一次油价上涨,又是处于怎样的境地呢?

  不可否认,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对原油及其制品的需求一直逐年上升。所以,需求保持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是事实,尤其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对油品的需求,成为支撑油价上涨的直接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原油的大量开采,以北海地区原油出产量下降为代表的一些传统油田产量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令全球对于稀缺性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认识。问题在于,旧油田产量下降了,但每年各大石油公司依然在全球各地成功开发了不少新油田,从产量相抵的角度而言,至少在这几年,我们所看到的石油供应也是在不断增加的。即便是从供应和需求角度出发,我们看到的也是大体相平,甚至是供略大于求的局面,这从很多机构定期公布的数据中都可以看出。那么,为何油价仍处于一路上涨过程中呢?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近几年来以铜、黄金为代表的工业品持续上涨,甚至不断创造历史新高的走势,很多市场人士用超级周期的概念来形容。但是似乎很少有人用超级周期来形容油价的上涨,或许相比较前两者而言,油价的上涨还略显温和了些。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假如说我们确实处于超级周期中,作为工业血脉的原油的走势同样是举足轻重的。只是,由于它所牵涉到的领域实在过于广泛,甚至由于它牵涉到太多政治、经济的范畴,所以,在每一轮超级牛市的进程中,油价的走势表面上看似乎常常比不上铜或者黄金,然深入对比,则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铜来说,其从1337美元/吨一路上涨至7700美元/吨,涨幅高达4.7倍,而国际原油的上涨实质上从99年初的接近10美元/桶一路上涨至如今的70美元/桶的,其涨幅达到了6倍,远超铜价的涨幅。这一涨幅,就像我们无法用供需来简单地解释铜价的走势一样,对于油价而言,我们同样无法用简单的供需去解释。

  稀缺性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解释,这也已成为很多投资者所接受的理由。除此之外呢?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笔者更认同另外一种观点,那就是价格的重新定位,由此衍生出我们对市场的重新判断。所谓的重新定位,当然不会是仅仅针对油品这一领域,既然油品所代表的是工业血脉的重任,那么,很可能这一重新定位代表的是全球的宏观经济走势。假如我们把原油、黄金和铜这三个最具商品期货特色的产品看成一个整体的话,我们会发现,在他们身上极具代表性,包含了供需的结构不平衡、资源稀缺性,以及在各自领域所最具的代表性,而这些领域又和全球的经济息息相关。回顾这些年全球经济的发展,我们发现

能源争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中之重,而能源争夺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以美元计价的货币计价体系虽然在过去数十年中稳定了全球经济,并且促使全球经济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随着世界龙头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以及经济结构所积累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但是,除了美国以外,世界上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可以取代美国的地位,这就意味着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货币可以取代美元的地位,但是,世界经济又强烈要求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如何进行?具有稀缺性资源的商品成为最好的选择,毕竟这类商品所代表的价值是不会随着美元的贬值而持续贬值的。这就引申出了一个价格重新定位的问题,定位的根本并不在于商品本身,或许还代表了经济的本身。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国家———中国的发展。中国曾经以其廉价劳动力生产的廉价商品大量冲击国际市场而部分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从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美元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但是,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仅仅依靠出口已经难以维持国内本身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表面的繁荣和内在的结构性调整需求日益提高的对冲下,

中国经济如何顺利过渡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走向的关键因素。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国际基金大量追捧商品经济实则是对宏观大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超前研究后的选择。然而,宏观经济的涉及面的广泛和变化复杂,并非我们依靠简单的数据可以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单个商品而言,供需并非是影响其走势的单一关键因素,油品同样如此。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