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中国股权分置改革专网 > 正文
 

股改催生融资并购新机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7日 12:48 中国经营报

  作者:陶慧 来源:中国经营报

  “股权分置改革为企业实施并购创造了更多便利条件。由并购引发的产业重新布局将带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重新寻找自己的战略位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在股改周年时做出如上判断。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积极推进,证券市场步入了全新的G时代。这个大写的G不但让企业将固化的股权带入流通市场,也给企业在并购市场上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外企或成“春江鸭”

  “股改后,企业并购显著的特点是自由度更大,便于操作。”赵锡军说。在股改前,企业间实施并购,并购的股权价格是通过法人股拍卖、双方协议等形式操作。而现在股价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相比较股权分置改革前的并购,企业可以运用更多透明规范的操作方式,比如运用换股并购减少现金交易;运用权证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等。

  专门从事企业并购交易的金戈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金永益认为,并购往往是外资在中国建立低成本生产基地或扩大中国市场占有率最省钱、最快捷的途径。正在股改中待沽的国有股权对想在中国产业布局中占位的外资企业来讲,无疑是个良机。

  根据金永益的分析,在并购合作中,跨国企业可以提供资本、技术和国际销售渠道,而民营企业可以提供当地的信息和关系网,以及严格的成本削减措施。二者联手,一家机构臃肿、缺乏活力的国营企业焕发青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被并购者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发展潜力、渠道资源等是吸引投资者目光的主要亮点。由并购引发的产业整合,将促进中国企业优胜劣汰,通过市场选择自然筛选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赵锡军对此则是喜忧参半,“外企并购国有企业可能会带来效率提高,但外资的大规模进入,不利于中国的民族产业发展壮大。”

  民企面临新机遇

  在这场正在兴起的新并购热潮中,外资因雄厚的资本实力而备受各方关注,但是在最新的《远东经济评论》上,国外的投资观察家却有不同的看法:尽管羽翼尚未丰满,但民营企业的崛起已经对中国的并购市场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影响。

  赵锡军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借助于并购,实现资本集中,的确是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最主要途径。所以,一些在资本、管理等方面已经做好准备的民企,应该抓住这次机遇,通过并购重新谋求自己在产业中的地位。

  金永益则力主实力强大的外企最好和有本土优势的民企形成联盟。他对有并购打算的外企提出这样的建议,要重视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崛起,因为它可能成为外资重组国有企业时可以成为发挥重要作用的合作伙伴。

  “不同的企业在掌握资源和调控资源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相同的机会,带给每家企业的将是不同的回报。” 赵锡军认为,尽管并购机会看起来很美,但也要注意防止各种潜在的风险和陷阱。

  “在抓住机会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合理规避风险。”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说,比如对ST企业收购时要谨慎,因为ST企业的账目混乱极可能存在死账死角。如果在收购后这些死角才被发现,最终还是无法逃脱退市的命运。这将给并购方带来巨大损失。

  并购融资新渠道

  “事实上并购是需要大额的资本来支撑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玖却对并购提出了一些警告。最少从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格局看,并购还存在非常多的陷阱和困难,并购的融资也难以得到合适的安排。

  不过,朱从玖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途径,首先是通过

股票的形式。比如最近印度的钢铁企业集团把触角伸到了中国,他们采用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换股。当全流通到来后,换股并购将为实力有限的民企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这将极大地提升民营资本对并购的兴趣。另外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或者是通过定向发行股票也能有效解决融资问题。

  事实上,目前我们国家这两个渠道都是存在的,但是从机制上不是很顺畅,还需要在股改后有所突破。

  “对上市公司应该放宽发行公司债担保的限制。” 朱从玖认为企业发行公司债和银行开办并购专项贷款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实际上,证券公司也可以设立支持并购市场的专项

理财计划。这可能是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一个新的产品方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35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