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蓉城十亿私募基金暗流涌动 大私募亏损先亏自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06:45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今年以来,大盘表现出明显的牛市初期特征,民间资金再度活跃。作为四川的经济中心,成都的私募基金也暗流涌动,大多以“投资公司”、“理财工作室”、“资产管理公司”等名义出现。保守估计,成都私募基金大约30余家,吸收的资金总量不下10亿元,资金规模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不等。近期,本报对其现状作了多方调查走访。

  小型私募营业部内小打小闹

  成都众多证券营业部内,或多或少活跃着“理财工作室”的身影。黄先生就在一环路某营业部经营一家没有名字的理财工作室。“因为喜欢,我的青春全耗费在股票上了,在这个营业部交易的时间超过10年,从不挪窝。”黄先生笑着说。

  黄先生今年36岁,1993年就开始做股票,1998年辞掉工作当上职业股民。他本身就是理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炒股水平远远超过一般股民,逐渐在营业部打出名气,朋友熟人纷纷委托他代做,在外力推动下,从1998年底开始,他不自觉地走上私募基金道路。目前手上资金有600多万,管理了9个账户。

  黄先生看盘之余,伸了个懒腰,告诉记者说:“做私募全靠口碑,客户全是朋友熟人,委托我做的话,年年签合同。我们也不是一年两年的合作关系,有6个账户做了五六年。行情好了以后,上个月来了个200多万的新客户,朋友介绍的,我只给他看了我10多年的交割单,也不多说啥子,他很快就把资金转过来,让我操作。这个月,张太婆又估倒把她10多万的账户交给我做,我其实不太想接。一个人精力有限,账户多了后,担心顾不过来。”

  “今年30%的盈利目标早就完成了,市场上的钱也赚不完,3月底就全部清仓,现在只有耐心等大盘调整。再融资开闸放水后,市场可能才真正进入牛市。到时候,资金肯定越来越多,我可能忙不过来,想找个合伙人一起干。”

  黄先生所在的营业部正在

装修,他预定了一个大房间,准备扩大规模,把个人理财工作室的名号正式挂出来。

  谈到未来发展前景,黄先生表示:“暂时不想成立公司,公司费用太高。我就在营业部干,场地和电话都免费,中午还管午餐。”

  记者调查:黄先生的理财工作室是成都私募基金最传统、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形式。经营地点一般在券商营业部占据一两间大户室。人员很少,通常是一两个人合作。比如黄先生,既是经理,又是操盘手,还是业务员。管理资金从几十万到数百万元不等,少数理财工作室的资金上千万。客户群体来自“熟人”圈子,靠过硬的赚钱技术,用好口碑吸引并留住客户。

  2001年以前行情火爆时,券商返佣是理财工作室创收的大头。熊市来临后,理财工作室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像黄先生这样在熊市中安然无恙的只占10%。分成是理财工作室的主要盈利模式。管理人与客户的分成比例不等,有1.5:8.5、3:7、2:8、4:6等很多类,根据是否保底、资金量大小、委托时间长短、与私募基金管理人关系深浅而定。

  链接

  国内私募基金规模达6000亿

  中央财经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私募基金占投资者交易资金的比重达到30%—35%,资金总规模在6000到7000亿元之间,整体规模超过公募基金一倍。

  地区分布上,我国的私募资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和江苏等地,但主体地域却在动态演变。广州地区的交易量攀升很快,并已经超过上海、北京,形成“南强北弱”的格局。

  私募基金发展史

  1993年-1995年:萌芽阶段,券商与大客户逐渐形成了不规范的委托理财关系。

  1996年-1998年:形成阶段,上市公司将闲置资金委托承销商进行投资,众多的咨询顾问公司成为私募基金操盘手;

  1999年-2000年:盲目发展阶段,由于投资管理公司大热,大量证券业的精英跳槽,凭着熟稔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市场营销,一呼百应。

  2001年以后:调整阶段,其操作策略由保本业务向集中投资策略的转变,操作手法由跟庄做股到资金推动和价值发现相结合转变。 记者林兰

  中型私募老板多是分析师

  由于证券投资咨询行业不景气,一些经验丰富,知名度高的分析师干脆离开有执业资格的咨询公司,另起炉灶,联合几个同行搞私募性质的投资公司。

  江先生是全国首批有执业资格的证券分析师,从业10多年,曾经频繁出现在电视股评节目中,也多次在炒股比赛中获奖。江先生介绍说:“我们的经营方式很灵活,投资者可以接受咨询建议,也可以跟着分析师做股票,还可以把资金交给我们代做。”

  今年年初,创立公司之际,江先生就办起一个网站,网站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证券新闻、股评、研究报告、实战操作范例等等。网站承担的功能也多,通过网络与客户联系很方便快捷。上网炒股的投资者越来越多,网站没有地域限制,能面向全国招收客户。

  江先生非常高兴地透露:“从这几个月的情况看,多数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还不如我们搞得好,我们操作手法更灵活,运作水平更高,确实给客户赚到钱。现在,我们的月收入二三十万,与一些有牌照的咨询公司差不多,但营业成本更低,大约只有咨询公司的10%。”

  记者调查:证券分析师改行做私募基金的,成功比例并不高,名气大的分析师更容易找到客户。很多分析师认为,与单纯的咨询相比,私募基金发展前途更大。

  大型私募客户多是大公司

  40岁的熊先生在圈内并不出名,相貌极其普通,平时非常低调,经常一言不发,实际上他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掌门人,在证券江湖纵横10多年,行情最惨淡时还控制着2000万资金。今年以来,熊先生在地产、有色金属上下重注,盈利率超过200%。

  与理财工作室相比,熊先生的资产管理公司档次更高,投资理念比较先进,更有竞争力和优势,营运模式也比较正规。熊先生并不经常看盘,反而全国各地到处跑,4月中旬,熊先生就出差到西北某省,去上市公司作实地调研。

  据了解,熊先生的资产管理公司有5个股东,注册资金1000万元,股东之间分工清晰。熊先生主管决策,买卖等具体操作事项有专人管理,一位张姓股东负责找资金。

  “我们专门跑过四川的企业,拿得出3000万以上资金的,不下百家。这两年矿山老板、

房地产老板发达了,钱放在银行头不晓得咋办。我们喜欢开发企业客户,私营企业老板最近接触很多,也有部分资金打在公司账上。”股东张先生透露,“资产管理公司拼实力,我们做事很正规,最重要的是信誉。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客户资金绑在一起,一旦有亏损,先亏自己的钱,客户至少可以保本。”

  记者调查:不管水平如何,资金多少,成都人偏好自己操作,资金规模超过千万的资产管理公司比较少见,行事风格也更隐蔽。如果没有人引荐,很难接触到他们的身影。资产管理公司的盈利模式也是分成,但公司拿大头,客户拿小头,比例通常是7:3。如果不保底,客户最高能拿到6成。

  记者 林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