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担纲调控主要工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 05:34 中国证券报 | |||||||||
本报记者尹涛 今天起,央行上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这一“紧缩性”举措有些出人意料,此前人们或是担心行政调控的大棒将再次举起,或是担心议论中的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温和措施不足以给经济降温。现在,对宏观调控的担忧可以平和一些。
宏观经济由众多微观个体组成,而微观个体最害怕的不是紧缩,而是预期不明。如果预期不明朗,企业就像行人路遇不知深浅的河流,只能摸索着缓行,而投资者则只能选择退而观望。以往的宏观调控给微观主体带来的就是这种感觉。分门别类地调控,甚至对不同的企业实施不同的政策,这不是宏观调控,而是微观调控。其效率之低,我国投资增长速度长期居高不下就是明证。 因此,在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一部分投资者又开始退场,因为大家预料宏观调控又要来了,且政策选择很可能又像2004年那样。现在,如此紧张的心态可以放松了。因为我们看到,此次调控首先动用的是利率手段,这标志着利率政策更加灵活,并将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那么,在当前CPI上涨速度并不高的情况下,加息是否适当?这要从目前的货币形势来分析。 两周前,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仍处于18.8%的高位,而贷款增长率则进一步回升至14.7%,前3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至此,今年一季度的贷款增长额已达全年调控目标2.5万亿的一半。根据经验,今年实际增长的贷款一定会远远超出预期目标。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数之一。一般研究认为,它的变动领先于整体经济半年左右。如果我们认为今年人民银行制定的16%的增长率为最合适的选择,那么,从2005年7月以来,M2的增长率已连续9个月超过这一增幅,整体经济也正是在M2超过16%后的半年左右开始再次抬头。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有效的调控措施出台,经济增长率高位抬头的形势将持续下去,去年下半年让人恐慌的通货紧缩压力将在短期内彻底消失,通货膨胀压力将再次出现。 回想2004年,当M2增长率涨至20%以上后,CPI增长率跟着达到了令人紧张的5%。而在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上涨初期,在CPI上冲之前,资产价格主要是房地产价格开始快速上升———这和目前的情况是一样的,包括石油、黄金、矿产、房地产和股票在内的资产价格都在上涨,甚至猛涨。 可见,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流动性过剩问题。这虽是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但不同的是,其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政策比我们灵活。 面对流动性过剩和总需求过快膨胀,作用于价格的调控手段理应尽快出台,尤其是调息。只有加息才是真正有效的控制流动性的政策。如果只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社会融资还可以通过如商业票据等各种变通的方式解决,只有提高基准利率才是对症下药之举。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当前膨胀过快的是总需求,并非房地产等个别行业,因此,无差别地统一加息是明智的。 27个基点的加息幅度,不太可能对当前强劲的宏观经济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此次加息也比以往打了几个月的提前量。这只会使经济增长速度及时回归健康的区间。 不过,加息不是万能的。在加息以后,还有两件事需要解决: 一是改革汇率形成机制不能停步。因为我国目前面临的流动性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汇率低估导致的,只要汇率升值幅度达不到市场的要求,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仍将继续,而央行吸纳流动性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趁加息使升值压力减弱之机,加大汇率浮动弹性,平衡内外经济。 二是加快各种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资源价格偏低一直是投资过热的根源之一,如果其它资源价格不能随行就市,社会的投资冲动就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