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管理层欲频出新招激活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 04:40 深圳商报

  有些板块放宽涨跌幅,有些板块允许“T+0”,有些板块与融资融券相结合

  管理层欲频出新招激活市场

  【本报讯】市场在冲破沪指千三后一路狂奔,在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下,前两日大盘步入小幅调整。昨日深沪两市再度联袂上扬,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激活市场新政策的
频频露脸,无疑是市场反复走强的一个原因。

  沪市有些板块拟推“T+0”

  近日,上交所总经理朱从玖表示,上证所将进一步引入差异化交易机制,推动细分市场。朱从玖透露,未来将推出更多更新的差异化板块,为此,交易所正在研究适用于不同板块的交易机制,如有些板块涨跌幅度将会放开,有些板块允许“T+0”交易,有些板块可以开发权证,有些板块与融资融券制度相结合。

  分析人士称,近来,一些股票在股改复牌后,连续多日涨停板,由于涨幅受限,机构惜售心态明显,一旦放宽个股涨跌幅限制,将极大促进

资本市场的当日成交量。

  分析人士表示,如果放宽10%的涨跌停板限制,预示着机会与风险同步放大,但从激发市场人气的角度看,还是利大于弊的。主要是其可以起到对大盘的助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的活跃度。

  中证投资张志民表示,有些板块放宽涨跌幅限制,这意味着一个交易日内的震幅加大,从而有利于吸引场外资金的参与。同时,也将在一日内放大市场的即期风险与机会,前期暴涨暴跌的权证就是一个实例。而“T+0”制度可以活跃市场交投,增加两市股票日成交量,但不会改变市场运行趋势。他推测,“T+0”具体什么时间推出?或先在什么板块试行,最终决定权均在中国证监会。

  融资融券有望提前启动

  4月25日至5月10日,证监会再次就《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称,《管理办法》将自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而此前1月份的征求意见稿称拟于11月1日实施。业内人士据此认为,其中所涉及的融资融券业务有望提前启动。这无疑也是激活市场新政策之一。

  新版《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较前一稿有较大改动,不仅引入风险准备的概念,建立了券商各项业务风险准备与净资本的对应标准,还对自营、融资融券等风险业务提出了多项更为严格的直接控制标准。

  国信证券首席估值分析师汤小生称,融资融券有望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按此标准,监管部门对券商风险的宏观监控更加严格,但通过放低准入门槛和总量监管等手段给券商个性化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分析人士认为,《管理办法》的政策定位可看作是实施“新老划断”的对冲性政策。从该《办法》征求意见的时间区间来看,券商融资融券作为强有力的配套措施,可能会在5月底6月初随着再融资和IPO同步推出。其对于市场资金量的影响可见一斑。据统计,47家披露2005年年报的券商净资本总计为395亿元。扣除4家净资本为负值的券商,其余43家券商2005年末净资本总计为420亿元。按照“自营股票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00%”计算,420亿元净资本最大可以支持420亿元的自营业务总量。上述43家券商最大可以为证券市场提供的资金量理论上可达到840亿元,增量为591亿元。

  资金不断入市后市仍将走高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投资者开户总数达到7382.86万户,同比增加140万户,比2月份增加21.86万户,其中一般机构A股账户开户数新增1036户,比2月份增长22.7%,这表明场外资金特别是新增机构资金正以超出想象的速度流入市场。

  联合证券分析师指出,融资融券业务有望提前启动有带动市场继续走好的预期。而对节后的货币政策紧缩预期,港股已做了较为充分的反应,A股的结构性调整也充分反映了这一预期。因此投资者应节前积极调整持股结构,迎接节后新一轮上涨机会。

  中证投资张志民认为,融资融券业务是实质性利好,将为投资者提供新的盈利模式。融资融券具有资金放大效应,一旦实施市场交投将趋于活跃。值得一提的是,融资融券助涨也助跌,可能增大市场波动,进而可能助长市场投机。他还表示,上述激活市场的新政策,后市有可能都会陆续出台。正是这些实质性利好举措,对股市反复走强构成支撑,预计节后仍将延续上扬行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