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投机力量推高铜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 05:45 中国证券报

  首创期货 宋立波

  LME三月期铜价从5500美元一线快速穿越6000美元整数关口,并在本周二复活节后电子盘时段大涨300多美元,铜价直逼6500美元;沪铜市场在外盘休市期间强势上演补涨行情,三个交易日内涨幅超过5千元,沪铜607合约周二报收60100元。进入4月份后,在库存下降、铜矿罢工以及黄金、原油双双强势冲高等诸多利好题材推动下,国际铜价涨势开始加速。

  但笔者在认同短期上涨趋势的同时,对铜市场中期趋势持有相对谨慎看法。尽管短期内消费旺季拉动铜价上涨空间依然存在,但进入5月份以后,随着旺季支撑题材逐步弱化,基本面压力显现,将有可能对投机基金退场形成压力,国际铜市场中期宽幅调整的风险性正在逐步加大。

  供需平衡已然转变

  国际铜市场供需平衡已然转变,但消费旺季推延牛市周期。据国际铜研究组织(ICSG)今年3月中旬和4月中旬两次报告数据显示,与2004年精铜产量缺口高达88.7万吨相比,2005年全年精铜产量已超过消费量0.2万吨,且2005年12月份和2006年1月份,全球精铜市场产量分别过剩18.5万吨和6万吨。该数据显示,全球精铜市场在经历了两年巨大供应缺口之后,到去年底前后已重新步入供需平衡。

  然而3月份消费旺季的来临,凸显铜市场供需平衡之脆弱。表现为伦铜库存升势受阻,由13.5万吨再度下降至11万吨水平;欧洲现铜升水持续上升,3月下旬

墨西哥铜矿持续罢工事件,引发交货出现不可抗力题材,更加剧了市场对供应中断担忧;而4月上旬智利铜会议上有关铜矿运营成本上升、铜矿品位低下,以及频繁的劳资纠纷等题材,将威胁到全球精铜产量增长的说法亦极大提振了市场人气。铜价受基金买盘推动疯狂上涨,各大机构亦纷纷上调铜价预期目标。

  然而实际产量数据是,全球铜产量排名第二的中国精铜产量大增了28%。今年一季度,赞比亚铜产量同比增长22%至119306吨,全年产量预期将达到60万吨,这将比2005年高出近20万吨。此外,秘鲁、智利以及印度等国铜产量均有较大增幅。故目前各大机构对全球二季度及至全年供应增长的评估,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向资金推动格局转变

  期铜牛市推动力已经从现货拉动向资金推动的格局转变。

  本轮铜市场大牛市行情中,“高升水、低库存”一直为市场运行的主特征。然而,今年3月上旬以来铜市场单边加速上涨的行情中,大部分时间里,现货升水不但未能同步上扬反而一路持续下跌。伦铜现货升水从去年最高时的285美元回落至20美元;沪铜当月至三月期逆价差亦从去年4680元的最高水平大幅回落,上周五转为150元正价差。所以目前铜市场上涨推动力已然由现货紧张拉动,向资金买盘推动格局转变。

  随着本月到期日临近,节前伦铜现货对三月期铜升水近日由20美元低位快速上升至120美元,现货至4月到期日的升水高达75美元,但4月至5月合约间却为40美元的贴水。由此可判断升水快速反弹与短期逼仓因素直接相关,这也预示短期行情波动性趋于加大。

  宏观因素存在不确定性

  本轮铜市场牛市行情中,基金买盘一直充当了重要角色。而其背后无疑是全球宏观经济强劲增长,以及美元贬值与原油高企导致的通胀压力上升的利好题材支撑。然而,在全球经济增长依然强劲的当前形势下,美国持续加息令全球经济增长减缓的担忧并未消失。

  近日最大的宏观面潜在利空因素将来自于中国。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GDP大增10.2%,而前3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1.26万亿元,占到全年货币信贷投放2.5万亿元目标的一半以上;截至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3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8.8%。中国如此的高增长以及 “宽货币、宽信贷”经济运行格局环境,令市场普遍对央行即将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预期升温,这亦成为4月份政策敏感期中国宏观面潜在的最大不利因素。

  CFTC公布的COMEX期铜分类持仓数据显示,基金净持仓继3月中旬连续3周维持少量净空状态之后,4月份再度出现净空,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基金继续大规模入市推高铜价的意愿已大大减弱。另外,从多单持仓比例来看,商业多头持仓比例大体处于近两年来高位,而基金多单持仓比例则处于两年内的低位,且3月上旬以来回升缓慢。可见基金推高铜价、消费商高位买单的市况正在显现。因此基金在推高铜价意愿渐缓的情况之下,会否将高铜价转给消费商之后全身而退,将对行情延展起到关键作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