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聚焦新股重发 > 正文
 

三大理由催熟新老划断 股市重启融资路线图初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 02:43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华笑丛

  随着“五一”长假的临近,市场对“新老划断”的嗅觉又灵敏了起来。最近,不少券商的研究报告里都提到,股市实行“新老划断”的各种条件实已成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曾经公布过类似“股改启动”这类重大政策的“五一”长假,则被认为是证监会打响号令枪的最佳时机。

  三大理由“催熟”新老划断

  股改大局已定,是新老划断得以成行的理由之一。原先,证监会暂停融资、再融资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要为股改让路。而目前,无论从股改的模式、数量,还是从市场预期看,都可谓大局已定。万国测评的统计显示,截至今日,两市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已达809家,占A股总数的60%,其中G股数量为568家,占A股42%,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63%,G股市值占到44%。如果从进入股改公司的情况看,“新老划断”分水岭———“市值过六”已经达到。

  企业的融资渴求,是理由之二。有关统计显示,2005年年报以来,已经有近20家G股公司提出了再融资要求,其中包括一些新面孔和老面孔。而尚在股改程序中的公司,有再融资计划的更是队伍庞大。由于前期大盘低迷及此后融资暂停,这些公司的再融资计划已搁了又搁,对于新老划断真是望眼欲穿。还有消息称,目前排队等待IPO的企业也超过了50家,正眼巴巴地盼着拿到进入股市的入场券,其中不乏一些国有大型绩优企业。

  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得到认同,吸引力增强,是第三个理由。五年熊市加全员股改,使得A股市场水分蒸发不少,其中蕴藏的机会已渐渐被机构投资者认同,目前股市行情已然转暖,不少投资机构还认为,今后A股有望迎来一轮大牛市。在这种预期下,原先人们对新老划断的恐惧将消除,

新股发行还很可能成为市场上涨的动力。

  融资“路线图”初现

  最近,“新老划断”后的融资“路线图”也陆续在市场里有所耳闻。有媒体得到消息,“五一”期间,证监会就将把准备以久的新融资政策正式发布,从而宣布“新老划断”正式启动。而长假后,首个实行再融资的将是G长电(资讯 行情 论坛),以发行认股权证方式实现再融资,而其余公司的再融资则将放在5月底。还有市场人士猜测,“新老划断”后,再融资肯定是先恢复,其后将是中小板恢复IPO,然后才是主板市场的IPO。

  对此,万国测评分析师谢祖平认为,上述“路线图”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模式,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很大。管理层从规模和影响相对较小的再融资出发,看看市场反应,或再对政策进行修正,然后再到中小板这样一个小型市场实验全流通下的IPO,然后再全面推开,这样做是稳健的。

  是恐慌还是欢迎

  由于许多规则尚未公布,“新老划断”对市场来说仍有一定不确定性,因此,谢祖平认为,短线而言,“新老划断”还是会给市场带来冲击,但要说中长线的影响,就要看新政策下,新股的质量、定价情况及发行的节奏控制得如何了。

  中信证券分析师孙超则认为,此前,市场已经有传言,一些大型蓝筹企业也拟到A股市场上市,如中石油、建行、国航等,其实机构对这些股票还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相对而言,目前质地良好的上市公司还不算多,而在目前A股的估值水平下,这些蓝筹股发行价不可能太高,业绩却不错。这些新鲜血液如流入市场,无疑将增加机构的选择余地和投资机会。

  链接

  七成投资者对重启IPO有预期

  在股改顺利进行到当前阶段,市场对于IPO重启已经有了较强的心理预期。据日前进行的一项大型调查,对于"重启IPO条件是否成熟"的问题,74%的回复认为条件已经成熟;而在对于"重启IPO是否会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问题的回复中,63%认为不会。数据反映出,投资者对于IPO的重启,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

  调查显示,投资者普遍认为IPO重启并不会对市场造成很大冲击,更担心的是新老划断突然进行。而在未来的发行环节上,投资者更关注询价制度是否能进一步完善;在发行方式上,认为应采用完全市值配售或市值配售+资金申购的回复占到了74%。数据显示,投资者更接受以市值配售为主的发行方式,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对市场的冲击比较有限。

  另外,有80%投资者认为,恢复市场融资应先从中小板入手,使得更多优质中小型科技企业能得到融资发展机会;几乎没有投资者认为应该优先恢复市场再融资功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