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业重回内地上市 新政策只是开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02:08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蒋飞 发自深圳 在上周末国内风险投资人士聚会的一次高端论坛上,传递着这样的消息:自去年下半年外汇局放宽原11号文件对于“红筹上市”的限制之后,内地中小型科技企业赴境外IPO的形势重新转好,仅去年年底就有24家企业实现境外股权融资。境外的各类从事风险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重新点燃了投资内地的热情。
但是外资风投们玩的依然是离岸模式。他们的美元投向的是境外注册间接持有内地企业的空壳,继而将壳公司在境外资本市场,比如纳斯达克和港交所上市从而实现退出并获得投资收益。就连深圳创新投这样标准的内地国有风险投资企业,也成立了3家合资基金,效仿外资创投的模式。 与之相比,内地资本市场依然是风投的“死地”。中国人民大学吴晓求教授上周在深圳说,大量国有和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造成了内地资本市场日益边缘化。北京大学的曹凤岐教授则表达了更务实的看法:是内地资本市场的功能缺失让一些企业不得不选择境外上市的路径,只要在境外资本市场能够尽快地募集资金,那么这样的做法就符合经济规律。 吉林企业家李向前或许倾向于赞同曹教授的观点。李向前创办的比克电池现在大有追赶同城电池大王比亚迪的势头。但是2003年到2004年间,比克电池用完了农业银行深圳分行的全部信贷额度,遇到了严重的资金瓶颈。此时如果为了争取到内地上市的资格而进行漫长的等待,无疑成本过于高昂。权衡之下,李向前选择了境外上市。 国内的政策制定者们显然不会继续坐视纳斯达克或者纽交所继续赚取李向前们的上市费用,以及国内的交易所失去越来越多的上市资源。上周在同一场合,政府和交易所的官员向外界表示,将采取各种改进措施,让资本市场真正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和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这些措施首先是完善现有的市场机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呼吁尽快恢复中小企业板的新股发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小板的制度创新。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则表示,将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创新企业简化发审程序,提高发审效率。 除了中小板,深交所还在着手改进三板市场,提高挂牌公司股份转让的流动性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对符合条件的公司适时启动转板机制,允许其进入中小企业板上市。 更为令人激动的则是创业板。徐部长呼吁应尽快进行创业板试点,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也表示可以考虑在中小企业板扩容后,适时成立独立的二板市场。 但是这些也许仅仅是个开始。几乎所有政策解决的还只是“能不能在国内上市”的问题,却不能担保科技型企业在国内IPO会有怎样的收益。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无锡尚德如果是在国内上市,同样会得到华尔街带给其的市盈率吗?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