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千亿大换手左右行情演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 00:35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千亿大换手左右行情演绎

  上海证券报 博股通金 尹记争

  本周大盘连续放量上涨,不但沪市出现4个交易日成交量超过200亿的情况,本周总成交量还首次超过1000亿元,达到1017亿元,创出本次行情以来的天量。由于2001年以来,沪市周成交量多次突破1000亿元,但随后股指的走势却大相径庭,既有继续上涨的,也有大幅下跌的。本周出现的千亿大换手,后期走势究竟会重演哪段历史呢?

  辨证看待千亿换手

  自从2001年股指出现持续调整以来,期间出现多次阶段反弹,沪市周成交量曾经先后6次超过1000亿元,这6次分别是2002年6月28日、2003年4月18日、2004年1月9日、2004年2月6日、2004年9月24日以及本周。但股指在周成交量超过1000亿元后的走势却截然不同。其中,千亿换手后出现上涨的有两次,分别是2004年1月9日、2004年2月6日,如果从一波完整的行情周期来看,这两次实际上属于同一波行情中的两次放量。而千亿换手后见顶大跌的有三次,分别是2004年9月24日、2002年6月28日、2003年4月18日。由此可见,历史上千亿换手后股指更多是见顶下跌。

  但如果分析6次千亿换手后股指表现的背景因素,我们又会发现本周的千亿换手却有着不同的背景。2002年"6·24"行情、2004年"9·14"行情在周成交量突破千亿后出现大跌,主要是当时

股权分置问题并没有破题和解决。2003年底爆发的行情在周成交量达到千亿出现下跌,主要是当时出现了"非典"疫情。而目前全面股改顺利进行,并得到广泛认可,管理层对股市的呵护也为历史上所罕见。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连续的巨量消耗了过多的做多能量,股指可能宽幅震荡。但总的趋势依然看好,本次行情就此结束的机会很小。

  认清多空力量对比

  本周大盘不但周成交量突破千亿,个股活跃程度也急速提升,沪深两市每天涨停的股票数量都在20家以上,这是前期几乎没有的。这种盘面情况充分说明做多激情已经被有效调动起来,资金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说明目前多方完全掌握主动。并且,从以下几个因素来看,多方能量仍有较大潜力。

  从累计涨幅情况看,自从998点大盘上涨以来,截止到昨日,累计涨幅超过100%的股票有47家,超过50%的股票有95家,一些热点板块的龙头品种,比如有色金属、地产、商业等龙头股的累计涨幅更是高达300%左右,这确实消耗了过多的能量,这些品种也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但另一方面,目前累计涨幅在10%左右的股票数量仍然高达500家左右,即使一向活跃的中小板股票也有80%左右处在底部区域。这从另一个角度预示后期做多能量依然较为充分。

  从板块轮涨情况看,本次行情的主流热点无疑是有色金属、地产、金融、商业、股改板块。从盘面来看,涨幅最大的有色金属板块受到国际期货价格持续创出新高的刺激,难以出现大幅下跌。而地产、金融、商业板块上涨并不充分,后期还有更多的活跃机会。至于严重滞涨的中小板、科技股板块,也有望出现活跃。尤其是G宝钢、G长电、G盐田港等大盘蓝筹股板块,也呈现严重的滞涨情况,补涨机会较大。

  敏感阶段需要新策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成交量持续放大,使得多方能量得到较大释放,短期股指有出现高位震荡或小幅调整的可能,并且这种迹象日见明显。但由于整个市场环境依然较为理想,做多激情被有效调动起来,尤其是还有许多板块、个股尚未启动,这又说明短期调整后股指依然有一个惯性上涨的过程。或者说,从中期角度看,千亿见顶的历史难以重演。

  结合大盘可能出现的上述情况,这就要求投资者及时调整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既可以规避涨幅巨大品种的调整风险,又可以把握新热点上涨的机会。

  具体而言,首先是要敢于把握主流热点。有色金属板块在国际期货价格没有大跌以及驰宏锌锗复牌前,还会维持强势,但不宜再追高,持股为明智之举。而金融、地产、商业板块炒作不够充分,继续坚持看多做多。其次是"以冷制热",就是规避过热品种,寻找涨幅不大或严重滞涨的品种,比如中小板、大盘蓝筹股、3G科技板块、旅游板块等,这些板块将成为大盘震荡期间的热点,机会十分明显,值得大家重点挖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