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券商集萃 > 正文
 

券商合资遇阻透出政策收紧迹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 07:52 经济参考报

  最近有海外媒体报道,瑞银集团(UBS)入主北京证券的重组方案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4月6日,在记者求证此事时,瑞银集团发言人陈瑞琴和北京证券内部人士齐口否认了这一说法,表示“目前还在等待证监会的审批”。

  根据记者最近的调查,除北京证券合资重组暂时搁浅外,美林重组华安证券、摩根大通和辽宁证券的联姻等,也都为拿到监管层下发的合资批文,经历着难熬的等待期。

  “证监会有收紧合资券商的迹象,将重新考虑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思路。”多位内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都如此表示。

  难以跨入的“婚姻殿堂”

  瑞银入主北京证券,是继高盛“借道”与高华证券的合作,外资拿到券商全牌照的第二例,一度被视为外资券商进入中国市场的“风向标”。

  据了解,北京证券重组工作主要由北京市国资委、瑞银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三方参与,瑞银投资17亿元,以换取新公司的20%股权。由于重组后瑞银集团将成为单一持股比例最大的股东,从而达到对北京证券的实质性控股,所以遭到了有关部门的反对,使得重组过程一波三折。

  瑞银集团发言人陈瑞琴向记者表示,瑞银目前还在等待证监会的审批,其入主北京证券的准备工作也在进行中。

  而北京证券内部人士更是坦言,“挂牌最快也要等到四月底,五六月份的可能性更大”。

  记者调查发现,美林证券与华安证券牵手拟组建合资证券公司的计划,也在遭受着相同的命运。一年前的1月27日,华安证券与美林证券举行了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折腾了一年多之后,双方至今还未能接到监管层对于合资的正式批文。据称美林方面参与合资的工作人员已悄然撤离,“华美”的合资计划前景正变得渺茫。

  另外,摩根大通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联合提出的购买辽宁证券49%股权的申请也未得到证监会的批准。湘财证券与交行汇丰、海通证券与蒙特利尔银行等的联姻梦,也都没有了下文。

  “三张牌照”的争夺

  来自中国证监会的消息称,监管层已对在中国进入WTO三年之后合资券商的名额做出了暂时的限制,新的合资券商的牌照将不会超过三张。

  而在综合治理期间,除化解风险和行业整合需要外,停止批设新的券商和营业性分支机构,暂不受理新券商设立申请,包括设立中外合资券商的申请。

  局势变得异常严峻,在这三家获“准生证”的合资券商中,如果包括2005年正式成立的高盛高华证券,以及将最终获批的瑞银重组北京证券,那么只剩下一张“准生证”可供争夺了。

  记者粗略统计,包括美林证券与华安证券、摩根大通和辽宁证券、湘财证券与交行汇丰、海通证券与蒙特利尔银行等,至少四家以上曾经或正在进行合资谈判的券商,都对这张珍贵的“准生证”虎视眈眈。

  “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十分希望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国内证券业的发展中。”美林证券中国区的一位内部人士说。

  尽管美林已经撤走了参与合资华安的工作人员,但参与合资的心意依然执著。

  政策转向正在显露

  “在本轮证券行业重组浪潮中,监管层曾抱着开放性的态度,把外资作为拯救券商、消除行业风险的重要力量。然而斗转星移,如今情况发生了微妙变化。”太平洋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李晓明分析。

  李晓明认为,管理部门已经透露出明显的政策转向,对合资券商的态度更加审慎,有收紧合资券商的迹象。外资进入国内证券业可能比他们预想的要困难。

  李晓明推断,发生政策转向的原因和动力,主要来自国有银行贱卖论和外资并购威胁论形成的舆论压力。尤其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特别强调“国家绝对控股”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温总理的表态,无疑对证券监管部门的政策走向产生直接影响。

  同时,随着股市走出底部,证券行业最困难、最低迷的时期已渐渐远去。在证券市场复苏,国内机构开始看好券商前景的情况,许多人认为应对券商的价值重估,相应提高外资进入国内证券业的门槛。

  李晓明认为,对外资控股合资券商心存疑虑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无论是高盛高华,还是按照现有协议瑞银入主北证,外资都拥有实际控制权。根据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在加入WTO后三年内,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营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1/3。现在虽已接近走出这个期限,但显然监管层并不希望一下子完全放开。

  (本报记者 张汉青 实习生 闫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9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