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一座特殊城市的艰难定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 06:14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程胜 实习记者 谢隽 深圳报道

  “深圳给自己的定位,是作为香港的金融业后勤处理中心,以及香港金融业进军内地的一个基地和桥头堡。”这是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刚刚结束的“高交会”北京推介会上向媒体讲的一番话。

  同时,深圳市政府也宣布,将于本月12日组织一个政府高层代表团访港,与香港政府及业界洽谈加强金融服务业的合作。

  深圳频频发出期望与香港加强合作的信号,可以视作深圳在“十一五规划”的一个基本思路的定位。谋划“深港一体化”或者“深港都市圈”,一直是深圳力争的一个发展策略,因为,国内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深圳这般理直气壮地打出“香港”这张牌。

  深圳的发展定位,这是一个在学术界、政府管理层面上不断被反复研讨、归纳、演绎的话题,也是深圳管理者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在刚刚结束的深圳市“两会”上,“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市委书记称其为深圳发展的“生死之路,命运之途”。描述深圳发展定位时,在常规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之后,又增添了“国家创新型城市”。

  深圳曾经被认为是中国甚至全世界最成功的特区城市,是中国经济奇迹的标志符号。但是近年来,它也品味了被赶超之后的失落,努力寻找着“后试验田”时代的城市定位。在失去政策优势之后,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之中,这种定位过程艰难、充满迷惘。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人口近1200万的特大城市之后,26岁的深圳对城市定位有一种刻骨的焦灼。

  特区扩不扩

  在近日举行的深圳市长记者招待会上,一个香港记者频频举手,却始终未获机会提问。他是想求证一则传闻,即“中央正考虑将深圳经济特区由现行四区扩大到全深圳市六区范围,如此特区面积将扩大近四倍”。

  或许,市长也无法回答这项“国家决策”。而记者就此向多个国家部委询问,均没有得到证实。而深圳“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的举动,从侧面印证了此话题兑现的渺茫。

  特区的界限该不该扩张?这一直让深圳人感到困惑。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深圳特区与深圳市并非同一概念。有资料显示,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的深圳市,其特区内面积只有395.81平方公里,含括罗湖、福田、南山和盐田四区;而特区外则是龙岗和宝安两区,呈两翼状分布于东西两侧。分割特区内外的一条线,被俗称为二线关(有别于特区与香港交界的一线关)。

  大多数深圳市民赞同撤除二线关,让特区的面积扩充为深圳全市,并列举诸多理由:26年爆破式的快速膨胀发展之后,特区内人口密度不堪重负,土地资源濒临枯竭。特区内可建设用地只剩下区区不到22平方公里,激化楼价飞涨。个别城区仅隔着一道铁丝网,这边摩天大厦林立、绿树成荫;那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拥挤的“握手楼”肮脏混乱,城市二元化矛盾非常尖锐。“一市两制”下,深圳难以规划形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格局,二线关阻碍了城市交通顺畅贯通,既不利于特区外发展,也无法为特区内发展积累能量……

  对此也有反对意见,认为没有论据能表明这道关压制了深圳市经济发展,问题要害不在“地理二线”,而在“心理二线”。特区内外生活环境的悬殊,说明政府对特区外发展的宏观规划、管理和投入严重滞后于城市的整体发展。深圳市市长许宗衡也曾表示:“特区外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如果用5年时间与特区内平衡,投资至少要达1000亿元,但这也得干,不干就没有环境,没有竞争优势。”

  有城市研究专家表示,多年来,深圳一直游移在“撤”与“特”的矛盾中。忧虑在于,那道线没了,“特”能存在吗?如果撤掉二线关,全深圳之外不再设置关口的话,会不会加剧已经模糊的特区概念,加剧“特区不特”?如此将削弱深圳独特的吸引力。况且,就算最终能达到扩大特区面积的目的,但其过程也必将矛盾重重。其一,多年来把守二线关的大量武警人员何去何从?其二,虽然二线关缓冲香港偷渡压力的功能衰退,但深港两地也未必就撤关达成共识。其三,从政治上和政策延续性上考虑,高层未必贸然行事。

  事实上,深圳经济总量多年来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位列第一军团,只不过深圳在土地、人口、资源和环境上压力更大一些。而有关“地理区域定位”的讨论,映射出深圳特区既急于扩张生存空间,又诉求明确政策定位的复杂心态。

  深圳在哪里

  与解决内部的“双城矛盾”相比,让深圳市更揪心的是,如何找准自己在中国大版图中的定位,让特区金招牌永远闪光。在九十年代初,深圳作为“试验田”和“改革开放窗口”的功能定位非常清晰。如果说九十年代中期,深圳市提出将自己从一个出口加工区,加速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综合型城市的定位还比较明晰,而其后的“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期间甚至还一度有强烈的将深圳扩为直辖市的呼声,而种种或明或暗的目标,让人越来越感到虚大于实。

  管理深圳这样一个特殊城市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每任深圳领导都想描绘一个令人振奋的蓝图,似乎又都勉为其难。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有学者认为,定位频繁变换不利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深圳没有找到发展重心。客观地讲,由于从“身份”到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深圳外部关系可谓矛盾重重,上述曲折和彷徨无法避免。

  首先是深圳和上海的关系。1996年后,中国股市最大的一轮牛市蓬勃而起,一度深强于沪。而后,资本市场的新主体基金公司,还有各大外资银行铺设的网点纷纷落户深圳,使其一度为打造中国的金融中心豪情万丈。然而,2000年深交所停发新股之后,黄金、外汇市场、央行二部纷纷入沪,上海成为中国金融中心,乃至全球一个金融中心的定位不可动摇,深圳只能为开办创业板市场而倾尽全力。

  除此之外,还有深圳和广州的关系。曾有网友评论,深圳和广州,两个直线距离仅仅100多公里的超千万人口城市,注定有解不开的“瑜亮情节”。今日珠三角的经济龙头到底花落何处?风神汽车、雷诺汽车被争到了广州;新的9+2泛珠三角经济圈以广州为中心,港澳与内地经济关系开始嬗变;甚至还有广东人大代表提出,是否可考虑将深交所迁至广州。而在广东省的规划中,已经明确广州的定位是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则是一个现代的国际化城市。与其对应的背景是,从97年后,深圳市领导由相对独立于广东、由中央直接任命,嬗变为更多由广东省下派。或许,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格局规划上的必然结果。

  让历史告诉未来

  本世纪初,港资北上加快,再加上金融资源加速涌入上海,种种迹象似乎在昭示深圳的落寞。2002年末的一篇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更是引发空前激烈的讨论,被称为深圳人“集体忧患意识”的集中爆发。2003年7月,中央筹划为深圳重新定位的国务院七人调研小组到达深圳;又一年多以后,温家宝再次考察深圳并留下一句话:“深圳是广东的深圳,也是全国的深圳,不能光理解为就是你们深圳!”他还强调深圳要发挥示范作用,给了深圳人许多回味。

  今日之深圳,也对城市定位有了更现实、更理性的思考,尤其是“摆正”了与香港的关系。在记者招待会上,深圳市长许宗衡两次强调,“从现实情况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地位是国内任何城市都不能比肩的”。这位市长在去年上任时就提出“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的理念,也颇获舆论赞同。

  从历史的角度看,深圳可谓因香港而“生”。然而当这个新锐城市做大之后,自然与香港有了更加复杂的博弈关系。如今,深圳抛开了“边缘化”忧虑,先是派要员赴港学习其成功的城市管理经验,市长不久也将再与港府讨论金融合作问题,并利用两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有所长的情况谋求互补。这座城市的管理者洞悉,特区之特首先是“地理之特”,如何在深港一体化的过程中再上一个台阶,实乃当前要务。

  更令人注目的是,深圳还努力在中国经济发展历史性转折的变革中,找回“先行者”的自信。市委书记李鸿忠说:“特区今日之‘特’与昨日之‘特’有很大的不同。中央已经明确特区还要继续办下去,但‘特’的具体内容就要我们自己去填写了。”“要把自主创新、循环经济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他还强调,这会是一个痛苦的、从“舍”中“得”的过程。但愿这会成为深圳冲出痛局的一个突破口。如果能不再盲目追求数字上的政绩,发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克服地域不够宽广、工业基础不够扎实的缺陷,通过产业引导完成城市经济的转型,深圳二度弄潮可以期待。

  一位深圳著名企业家曾说,深圳的城市坐标就像停泊在沙头角的明斯克航母,宛若一个漂浮的巨大甲板。没有航向的帆船,就不会有顺风的时候。对今天的深圳而言,最重要的是“谋定之后,务必行且坚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