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浮现新生代 物竞天择剩者为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 05:44 中国证券报 | |||||||||
本报记者 闻召林 当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之际,中国券商也开始告别严冬,焕发出生机。 就在上个月的两会上,“证券公司综合治理”赫然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对券商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更近一些的信息是,证监会机构部负责人上周明确强调,要准确完整地理解“综合治理”与“治理整顿”的区别。“综合治理”是让那些无法维持正常经营的券商,在不引起社会震荡的前提下有序“善终”;让那些经过调整还能有所发展的券商在进一步规范的基础上逐步扩展经营;让那些生存能力强、内控相对完善的券商不断强化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展。 物竞天择,“综合治理”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市场选择。 市场选择当然是残酷的。截至上周末,共有40多家券商通过银行间市场和证交所公布了年报,其中有21家实现了盈利,但总体仍亏损十几亿元。更残酷的是,15家创新类券商平均盈利5000多万元,而中金公司一家就占去了5.88亿元,排在第二位的中信又抢食了4个亿,排行第三的广发也分割了1.5亿。利润集中度由此可见一斑,两极分化现象十分突出。但分化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恰好与“综合治理”思路相呼应。 2004年下半年以来,证监会推出了创新类和规范类券商的评审,目前已有15家公司取得创新试点资格,15家公司被评为规范类公司。这两类公司合计30家,超过正常经营公司总数的四分之一。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创新类公司陆续推出了规范集合理财、资产证券化等产品。截至今年1月底,这30家公司净资本占全行业的57%,净资产占60%,营业收入占51%。 “15+15”显然已经成为券商新生代的雏形。 “15+15”以外的券商,眼下的处境则十分严峻。国务院和证监会已经给出明确时间表:今年10月31日全部完成整改,届时达不到常规监管要求的公司,将实施以市场退出为主的处置措施;2007年底,券商综合治理全部结束。 整改到期时,对没有按进度完成整改计划的,将采取限制部分业务、现场监控或托管关闭等逐步升级的措施;如涉及清理违规业务、压缩财务风险等重点整改事项的,视情况对其现有业务做出限制;对严重违规、拒不整改或无力自救的将予以关闭。上周,证监会宣布对数家整改不力的公司实行业务限制。 与此同时,证监会还将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体系,并据此将券商划分为不同类别,分别适用不同的业务许可和监管政策…… 观察人士认为,政策与市场将产生强烈互动,促使券商加速分化。在分化中实现行业资源整合,并进一步强化强者恒强的趋势。 观察人士同时强调,在这一轮综合治理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存量调整,存量盘活”。证监会已反复申明,综合治理期间,除化解风险和行业整合需要外,停止批设新的券商和营业性分支机构,暂不受理新券商设立申请,包括设立中外合资券商的申请。这一策略的初衷是着眼于稳定,当然也体现了管理层对本土券商的呵护。而这一政策的最终结果,正好应了一家知名券商老总几年前的一句预言:剩者为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