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股评家股海人生是天堂与地狱 见证一个时代辉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14:44 南方日报

  16年中国股市大事记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股市开放,上证指数从99.98点一直上涨到1992年5月25日的1429.01点,涨幅达1329.30%。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扩容,指数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325.8
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三大政策”。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33%。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存在严重过度投机,市场暴跌。

  1999年5月19日行情井喷,科技股盛行,机构以《人民日报》社论为背景展开了大幅单边逼空行情。指数由18日的1059.87点到1999年6月30日1756.18点,涨幅65.70%。此后持续了两年大牛市。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26日国有股减持公司浮出水面。上证由14日最高2245.43点,下跌至2002年1月22日的1348.79点,跌幅39.93%。

  2004年1月31日“国九条”发布,短暂行情持续到2004年4月9日最高1778.22点。

  2005年4月29日,股改试点工作启动。

  2005年6月6日,股市跌破千点。

  2005年下半年,新《证券法》出台,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出台,权证重返市场。

  他们见证一个时代的辉煌 一个时代的远去

  16岁,正是一个人从少年迈入青年的时候。16岁的中国股市,也正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疯狂走向理性。

  16年过去了,成长需要代价。在股市中曾经游过泳的人们,一夜暴富的神话和血本无归的泪水,都是过眼云烟。一个平静的下午,在广州一家券商营业部里,刚刚休市不久就已经人去楼空。曾几何时,这里有喧闹的人群,为今天的得失和明日的机会争论不休……

  2001年到2005年,黎明前的黑暗里,南方证券倒下了,德隆系倒下了,基金来了,QFII来了,股改启动了……所有的人都预测,大牛市就要来了,新增的开户数在不断增加。曾经的股海弄潮儿,他们在哪里?为此,我们找来4位有代表性的做过股评、指点过股市风云的人,希望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摸索出股市投资理念的变迁。

  听他们讲自己人生的起落,听他们讲在股海的诡谲风云里各自的精彩。入行时间有长有短,学历有高有低,财富有多有少,有的仍在业内拼搏,有的渐渐淡出江湖。但他们都逐渐形成了一样的观点:庄家呼风唤雨的时代一去不返了,从价值投资中挖掘机会才是取胜之道。机构的话语权在扩大,散户的空间越来越小。

  一夜暴富的神话难再出现了,一个真正能带来财富效应的市场应该是有效的市场,而越有效的市场,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也越少。一些人也许失去了机会,但更多的人会从中积累财富。大起大落后的这些人,都说,“炒股要有一颗平常心”。

  曙光已经近了,你的平常心准备好了么?

  向进:当年股评家很吃香

  当时的关键问题不是选股,而是敢不敢从口袋中掏钱买股。

  人物素描:

  在最早的一批股民和股评家中,向进可算是最专业的人物之一,在广东的股市江湖,可谓老行尊。

  “一定要采访到向进”,在采访计划之初,编辑大人就再三叮嘱。

  采访完向进,才明白编辑的深意,向进实在太特殊了,作为比中国股市的历史还要资深的股民,他人生经历的起伏,跟股市的变迁可谓息息相关。

  1986年,向进从西南财大金融专业毕业,来到广东金专(广东金融学院前身)任教,职业的缘故,让他早早就开始研究金融市场,研究股市。在深沪交易所建立之前,广州一些具有雏形的证券交易场所,已经出现了向进的身影,他记得当时有种“股票存折”的东西,用来记录股票买卖的情况。亲身的实践和专业的理论,让他意识到国内必须要有正规的证券交易制度,为此他还专门撰文发表。

  上世纪90年代初,沪深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向进成了最早一批的股民。随着股市财富效应的体现,不少报纸也开设了股评的专栏。本来就从事金融方面科研的他,自然而然成为了股评家。

  “92、93年那时候,主要写一些市场的综述,当时的关键问题不是选股,而是敢不敢从口袋中掏钱买股。”向进回忆,当时深发展刚上市的时候,20元一张没有人敢买,还要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去买,“如果当时谁投了1万元长期持有的话,已经变百万富翁了!”当然风险也不小,他自己当时买的一些原始股,现在还没有上市。

  当时股市还是“T+0”,而且没有涨跌幅限制,一只股票经常大起大落,向进记得自己买过的“东北电”,一天内涨了100%,“做梦都会笑醒”。市场上没有什么长期投资的观念,常常是当天进,当天出。每天股市上消息漫天飞,难辨真假。“当时股评家也很吃香,门槛也低,很多不专业的人都在做股评,到处讲课”。

  1995年后,向进的股评开始推荐个股,对金融股和资源股比较偏爱。1997年后,管理层开始整顿证券咨询市场,要求股评人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这难倒了不少股评家,但科班出身的向进顺利成为广州少数第一批拿牌的人。因为当时持证的人不多,向进经常被邀请到外地讲学。“操作思路也开始慢慢变化,不仅靠消息,专业人士也开始研究价量变化,不过还是炒短线的多”。

  2000年,向进第一部关于股市的著作《黑马庄家》面市。同年,对股市的热爱终于让他抛下了教师这一“金饭碗”,投身到本地一家证券公司任市场研究部经理,“那时行情好,钱来得太容易了。”

  不过2001年来了,用向进的话说,这是“消灭庄家,消灭散户”的时代,市场开始向规范化靠拢,以中石化等超级大盘股上市为标志,市场开始进入价值投资时代。短线投资已经失宠,甚至“动得越多,错误越多”。他自己也亏了一些钱,慢慢的开始淡出一线。2002年,他来到另一家证券公司,后来干脆到一家证券咨询机构挂职,以股评和炒股为乐,“每天不玩觉得难受”。

  对于股改,他认为这是向国际市场靠拢的标志。他现在的操作模式是短中长线结合来炒股,“并购是永恒的主题”。纵横股海十几年,向进总结出了自己的“三三制理论”,他认为炒股成功1/3靠自身实力包括研究能力和资金实力;1/3靠消息;1/3就要看运气了。对于未来,他希望等政策更明朗的时候,牵头成立一个私募基金。

  黄健华:为新股定位偏差失眠

  1996年到1997年,特别是97年香港回归前后,股市投机性很强,政府为了打压这种投机行为,上了很多的新股,当时可以说炒新股必赚。

  人物素描:

  黄健华尽管出身平凡,学历一般,经历颇有起伏,但靠自己执着的学习精神和对市场的悟性,在股票咨询业占有一席位置。

  最初计划采访黄健华的时候,是把他列为“老股评家”,因为听同事们说他炒股已经有12多年的历史。初见到他时非常的诧异,因为他实际上只有30岁出头。在国信证券惠福西路营业部,他的专属座位上,记者采访了这位年轻的“老股评家”。

  黄健华学历不高,毕业后从事了旅游服务业,抱着学习先进事物的想法,19岁时年纪轻轻的他只身杀入了股海,那时是1994年——受《人民日报》评论影响,上证指数从7月29日到9月13日的1052.94点飙升215.33%。尽管股海如此诡谲,但对初弄潮的黄健华来说,“因为目的是学习,所以对买什么股票不是很看重。”

  “1996年到1997年,特别是97年香港回归前后,股市投机性很强,政府为了打压这种投机行为,上了很多的新股,当时可以说炒新股必赚”,从新股中尝得甜头的他,开始把目光聚焦到新股上。

  炒股当初,他炒股的信息来源多是参考广东一些本地报纸,而《南方日报》的股评栏目正是他的首选。开始他会从报纸上推荐的一些热点股,进行跟风。慢慢地,黄健华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投资理念,特别是对新股尤有心得。而喜欢写东西他,1998年开始,终于从看别人的股评迈向了写股评的道路。

  “最早的投稿对象是《南方日报》和《股市快报》等报纸”。在媒体上“露脸”的他,慢慢也开始小有名气,不少地方开始请他去做讲座。但是和其他股评家不同的是,“炒股只是我的兴趣,我从来不帮别人理财,不接受帮别人炒股,因为这有风险”。

  1999年,黄健华干脆跳到了一家广东本地券商的营业部工作,直到2003年离开那里。围绕新股特点,市场环境变化,他写了一系列理念文章。2000年是新股上市高峰期,一周内新上市家数往往达到5家之多,尤其是经常出现预测难度大,没有可比性的新股,或股指起伏大的时候,黄健华经常担心定位会出现偏差,也常常睡不着觉。不过成绩还算满意,“记得联通上市前,我给的定价是2.9元到3.3元,当时开盘是3.05元,最高3.15元,收盘2.94元”。

  去到营业部后,他跟股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大家都很浮躁,都希望赚钱”。然而,股市已经到了牛市的末尾,“2002年前,身边人赚钱的还不少,以后就不行了”。管理层也开始整顿证券咨询行业,因为学历不高,实战经验丰富的他,却没能拿到“小本本”,由于受到限制,他的热点股评也越来越少,开始研究市场深层次的问题。“基金出来了,新旧机构之间也开始博弈,机构资金的思路摸不准了”,黄健华的思维从炒股赚钱升华到市场建设的角度,“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大家却都能赚钱,这是反常的”。2003年,带着对股市未来的担忧,黄健华离开了那家营业部,投身到其他行业。

  最近,股市开始复苏,对市场割舍不下的黄健华又来到国信证券惠福西路营业部,帮忙做一些分析工作,还定期给都市类媒体证券版投投稿。“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靠消息的做法不具有可持续性。国外好的公司重分红,这值得借鉴。股评是我的舞台,我就想做一个快乐的股评人”。

  黄晓坤:天堂之路经过地狱

  股评实际上与庄家一样,属于被抛弃的概念,仅基于技术面和盘口分析,缺乏公司内在价值判断基础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将不是市场取胜之道。

  人物素描:

  高学历、高起点,黄晓坤是新一代价值投资理念主导下证券研究咨询业的典型人物。

  “股评实际上与庄家一样,属于被抛弃的概念,仅基于技术面和盘口分析,缺乏公司内在价值判断基础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将不是市场取胜之道。新的市场环境下,作为专业投资者应实现从财务分析师,到公司分析师,再到股票分析师的过渡,目前国内主力机构正处于从公司分析师向股票分析师的过渡阶段”。万联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黄晓坤对于市场有其独到的看法,黄晓坤尽管在股海中翻腾的日子不算最长,却经历最丰富——投资公司、投行、基金、券商……

  黄晓坤本科学习的是机械,硕士研究的是企业管理,博士的主攻方向是金融市场的复杂性研究,对证券市场情有独钟。1997年到1999年,还在学校读研的时候,跟大多研究生一样,他到一家主要做实业投资的投资公司兼职。“公司做实业投资,也做一点股票投资。那时接触了股票,当时主要看K线图,研究主力的建仓成本,筹码分布等等,在公司的网站上写写股评。”因为公司主业的缘故,黄晓坤也常去做一些实地调研。出道虽晚,但他最早接触的却是比较成熟和健康的投资理念,当时他比较偏爱绩优的小盘股。

  2000年,黄晓坤硕士毕业后进入了收入颇丰的电信行业,但始终割舍不下对证券市场的热爱,2001年他加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一家券商从事投行业务。投行的生涯,让他对公司的治理结构、财务分析、内部运营,及企业价值判断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价值投资的观念开始形成。2003年,他转到大客户服务部门,从事机构理财等工作。

  盛极必衰,股市开始了漫长的调整,他任职的券商也开始走向了没落。“当时感觉看不懂市场了,原来的技术分析方法,坐庄模式和跟庄技巧不管用了,市场的投资理念在变化”。2003年,他开始接触到基金客户,基金按照价值投资理念的操作模式对他触动很大。他也开始了反思,“传统的大涨往往是积极政策下资金推动的结果,资金说了算,与基本面的关系不大。可最后谁坐庄谁完蛋,这说明市场的定价机制在变化,游戏规则在重构,市场开始重新洗牌”。

  随后,他进入了基金业,并在工作和市场的历练中最终确立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和原则,在实践中用于指导保险公司、大型国企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和理财工作。“价值投资理念也处于深刻的变化中,目前已经发展到精细化研究,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中考量公司投资价值,并强调研究投资一体化的新阶段”。

  不久,万联证券又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多年的实践让黄晓坤觉得研发工作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他接受了邀请。而券商经过生死的洗礼后,幸存者正显露勃勃生机。去年,万联获选首批13家规范类券商之一,黄晓坤也迈上了事业新的高峰。

  对于股市的未来,他认为熊市已经过去,新一轮的牛市有望起步。涅槃后的中国市场经过地狱的洗礼后,将逐步走向天堂。在2006年的策略报告里,他预测上证指数上冲1500点的概率很大。在跟记者聊天的时候,他经常提起巴菲特的一句话,“短期看是投票箱,长期看是天平”——背后的意思是短期看,股价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长期必然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决定了绩优股和绩差股差距将越来越大”。

  他认为,银行股、资源类股票是今年值得持续关注的板块,基于币值升值和并购引发的价值重估是今年的投资主线。“成熟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随着市场的发展,散户注定将被淘汰,必须选择投资基金或集合理财的模式。”黄博士的认识也许对很多人会有启发,因为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散户还没“扭过来劲儿“,认为炒股还是靠消息和技术面就行。

  袁季:平常心对待行业萧条

  入行后,市场理念也在变化,原来跟庄的模式不行了,因为庄家也会犯错。

  人物素描:

  袁季虽然是半路出家,但做研究、做股评能持之以恒,且越做越有味道,越做越见功夫。

  当记者来到广州证券研究所的时候,工作人员正在热烈讨论负责人袁季的一篇关于封闭式基金组合投资策略的文章,这篇在《证券市场红周刊》发表的文章,给封闭式基金市场又燃起了一把火,基金指数出现今年单日最大涨幅。“下次发文章前,早点给我们说声儿啊,”有同事叮嘱。

  笑容谦和,典型白面书生样的袁季,是怎样开始自己的股海人生呢?

  1993年袁季在杭州一家大学毕业后,留在当地的浙江工业大学工作。1996年年初,股市开始了一波大行情,袁季开始涉足股市。一帆风顺的投资路在当年底出现坎坷,股市一度出现暴跌,让袁季领略了股市的风险。用他自己的话说,“没学会游泳就跳进了大海,呛水只是迟早的事。”

  1997年袁季开始在杭州一个炒股论坛发发帖子,“当时也不为什么目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大多写的是心得和感触”。当时,袁季喜欢钻研新股,分析侧重于数据统计、图表分析、机构实力、筹码集中度等方面,撰写了一系列专题文章,曾重点研究秦岭水泥,此后该股股价翻番。

  无心插柳柳成荫,袁季在网上平和客观的文字引起了一些媒体关注,从1999年开始,包括羊城晚报、新快报等广东媒体和证券时报、证券市场周刊等专业报刊都开始发表他的文章,结交了不少朋友。2001年初,他来到广州加盟广州证券。

  让袁季印象很深的是,2001年6月初,当时大多数人都在看多,但袁季所交往的一些资深投资人士非常敏锐地嗅到市场泡沫过高所隐含的风险,开始陆续撤资并转战港股,加上当时管理层加强监管,他也通过技术分析感觉到大盘有调整的风险,于是在6月12日发表题为《股指步入敏感地带 投资者宜谨慎操作》一文提示风险。6月14日,国有股减持消息披露,股市开始进入漫长的下跌周期。“入行后,市场理念也在变化,原来跟庄的模式不行了,因为庄家也会犯错。”袁季开始更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治理结构。

  “经历过挫折,对风险的认识更深;调整越大,希望越大。我对证券行业的兴趣始终未减”。这种态度,让他平静对待行业的萧条期,并且对行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袁季对证券行业和研究工作的钟情也有了回报,荣获“世界金融实验室年度大奖——2004年最具声望的100位证券分析师”奖项。工作的繁忙,并没有让他放下写作的快乐,广东各大媒体争相向他约稿。2003年,袁季被评为了《南方日报》最佳通讯员。

  央视《中国证券》栏目,每天会让90多位分析师预测次日股市的涨跌,袁季的总排名维持在第一梯队,今年三月份多次进入双十排名。记得2005年千点告破的黑色日子,记者曾采访过袁季,他说:“这并不可怕,反而会带来转机。”其后不久,股市开始了绝地反击,目前已是1300点。

  对于自己的成绩,他很谦虚,“预测带有不少偶然性,一切靠平常心。”袁季在广东卫视做节目的时候,曾评价自己“平淡是真”,不过对记者改成“平淡是金”的建议,他笑着接受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