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观察] 中国当深思日本"泡沫经济"教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 02:07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 |||||||||
上海证券报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沈思玮 近来,日本经济的回暖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连一向谨慎的日本央行,也决定调整"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有关政府部门也在考虑取消"零利率"。一些国际观察家预计,日本经济将强劲复苏,一举走出以往的"泡沫经济"。且不论国际社会是否高估了当前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单论日本如何一步步陷入"泡沫经济&q
从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加剧的内在原因来看,主要有三个层面。 首先,从产业来看,日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位一体,公司之间交叉持股,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终身雇佣关系,使日本企业在赶超阶段由于战略明确、摩擦较少,能够发挥出极大的效率。在赶超完成之后,由于缺乏灵活性,技术创新不足,日本陷入低效率困境。 其次,从金融方面来看,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生产率提升速度减缓,民间出现大量的"过剩"资本,日本政府也出现了巨额赤字。从1977年起,日本先后实施利率自由化,取消金融业务范围的限制,实行日元的自由兑换,日元利率也逐步走低。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自由化为泡沫经济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广场协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使得日本通胀率大大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1987年至1989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却保持年均超过10%的增长速度。在资金推动下,股票、房地产价格大幅飚升,从而带来公司业绩的提升,又成为推动股票上涨的理由。日本政府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甚至推波助澜,加速了经济泡沫的生成。 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产业来看,我国当前面临着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相似的困境,外商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逐步减弱,生产率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呈逐步回落之势,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规模扩大带来的,当前投资规模占GDP的比重达到50%,带来了产业的普遍过剩与过度竞争。另一方面,由于贸易顺差扩大,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呈上升势头。 从宏观金融来看,我国正在进行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自由化改革,无疑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但也应该看到,为了经济增长需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在15%以上,国际游资的流入更加大了货币供应量,使得我国货币非常宽松,银行存贷差达到9万亿。虽然从2003年以来国务院、央行陆续出台了宏观调控政策,但经济过热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日本经验来看,如果过于宽松的货币没有适当途径吸收,必然造成某些行业泡沫。 从金融市场来看,我国股市长期面临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成千上万家企业等待上市,而长期低迷的股市造成流入资金不足甚至萎缩。央行基础货币的快速投放,本来可以通过股票市场来吸收,由于种种原因囤积于商业银行,助长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当前,我国正着手解决产业过剩、房地产泡沫、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相关举措无疑都切中时弊,这也是日本泡沫经济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