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股指期货有望率先推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 18:46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赵彤刚 杨志刚

  股指期货有望率先推出,从而成为第一个填补我国金融期货空白的品种,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清昨日在首届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随着金融期货交易所获准在上海筹建,市场各方对于股指、利率、外汇期货谁将首先问世,众说纷纭。对此,常清认为,我国最有可能先推出股指期货,其次是外汇期货,再次是利率期货。他指出,这是由各品种市场化程度不同决定的,目前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已走在了利率体制改革前面,因此外汇期货比利率期货更具备推出条件。

  尽管近几年我国期货市场出现恢复性增长,去年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达到了3万多亿手,但与清理整顿前的1995年的6万亿多手历史最高纪录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1996年,韩国

证券交易所(KSE)借鉴中国经验,首次推出了期货期货权交易,但随后发展迅猛,目前其期权交易量已居世界首位;而近几年成立的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更是异军突起,交易量已排名全球第二,成为后起之秀。对此,常清形象地比喻中国期货市场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他指出,目前我国许多监管法规、规则及理念已经不适应期货市场发展,成为制约期市发展的瓶颈因素。比如《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是为了清理整顿需要而制订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管制色彩,目前已成为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亟待修改。同时,有关部门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期货市场定位不正常。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米勒教授曾经指出:“不参与期货交易是最大的投机。”常清对此深有感触地表示,中国许多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与此还有很大差距。他以前不久到珠三角地区讲课调研情况为例,目前珠三角一带加工企业为了对冲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造成的成本压力,一味压低劳动力成本,通过廉价劳动力来支撑企业盈利;而几乎没有人尝试利用现代金融衍生品市场管理企业,降低成本,控制风险。这种企业只能是加工厂,而不可能发展成为现代企业。

  常清进一步表示,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地区加工企业尚且如此,其他内陆地区企业不知金融衍生品为何物者,或者因怕麻烦、怕担风险而不参与衍生品市场者更是大有人在。他指出,近年来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加工企业使用廉价原材料的时代已经结束。在当前全球贸易环境下,中国一方面高价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另一方面又低价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呈现出“中国补贴了发达国家、又支持了发展中国家”的局面,但中国仍面临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

反倾销责难。中国加工企业这种“高价进口、低价出口”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顶端,这不仅使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边缘,更造成国家财富外流,出现“财富黑洞”效应。

  “如果中国企业不懂得利用金融衍生品市场控制和转移经营风险,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将只是加工业大国,而非加工业强国”,常清深表忧虑地指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